
结论
王羲之的《龙保帖》,以其精炼的文本、高超的书艺及其独特的唐人墨迹临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经典法书多重价值的绝佳范本。本文通过文本考辨、艺术分析与实物比对,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龙保帖》的文本存在以《右军书记》为代表的完整系统与以《淳化阁帖》为代表的残损系统,敦煌唐人临本为前者的可靠性提供了实物支撑,其流变过程清晰地反映了法帖传播中的复杂性与历史性。
第二,《龙保帖》的书法艺术集中体现了王羲之“偃仰欹侧”的结字理念与“圆活遒劲间杂方折”的笔法特征,在微小尺幅内通过极富变化的章法节奏与刚柔相济的线条,营造出深邃的审美意境,是“趣长笔短”的又一典范。
第三,敦煌石室所出《龙保帖》唐人临本,作为连接晋唐的墨迹桥梁,具有勘正刻帖、揭示笔法原貌的重大史料与艺术价值,它提醒我们,对王羲之书风的认知,应建立在刻帖与墨迹的综合考量之上。
《龙保帖》的研究,远未终结。它如同一扇小小的窗口,透过它,我们不仅能看到王羲之那一代人的温情与风雅,更能窥见中国书法艺术在其漫长历史中,如何通过不断的临摹、刻拓、阐释而被赋予永恒的生命力。这封问候子侄平安的短札,最终自身也成为了艺术史中一位重要的“龙保”,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密码,安然穿越时光,抵达今人面前。
参考文献
[1](唐)褚遂良,《右军书记》.
[2](宋)《淳化阁帖》.
[3](清)包世臣,《艺舟双楫·〈十七帖疏证〉》.
[4](清)严可均 辑,《全晋文》.
[5]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6]祁小春,《王羲之〈十七帖〉汇考》,上海书画出版社,2011.
[7]王玉池,《王羲之书法论注》,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
[8]施安昌,《唐代临摹王羲之〈瞻近〉〈龙保〉二帖》,《文物》,1991年第6期.
[9]朱履贞,《书学捷要》,载《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10]王羲之(传),《书论》,载《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