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智泓在为青铜器上色。河南日报记者 王铮 摄
范智泓是一名“95后”,从小就对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充满好奇,大学期间选择文物修复专业,毕业后从给老师傅打下手开始,在实践中摸索学习,用8年多的时间练就了过硬的文物修复技术。
因为年代久远,很多出土文物会出现严重变形、残片被压平的情况,需要通过反复加热、矫形恢复原有弧度,这也是青铜器修复中较为复杂困难的环节。
范智泓曾经参与修复一件青铜器物,送来修复时是一堆碎片,大概有300片。“其中最小的碎片只有黄豆大小,大家像拼图一样一块块拼接,矫形时也要反复加热,找到合适的力道,既能达到矫形的目的,又不能损坏文物。”范智泓说。最终大家用了几个月,把这把铜壶修复成功。看着历经几千年的文物经过自己的手又重新“活”了过来,他深深地感受到这份职业带给自己的成就感。
除了修复青铜器,范智泓还有一手拓印甲骨文的绝活儿。殷墟出土了十几万片的甲骨,需将部分刻辞甲骨进行墨拓,更方便研究甲骨文和加强对甲骨的保护。“不同于石刻或者青铜器纹饰拓印,甲骨片历经几千年都较为薄、脆,刻痕比较浅,所以拓印纸张的选择、刷子材质以及力度都非常有讲究。”他娓娓道来。这些绝学技艺,范智泓师从于母亲,她是一位干了几十年的考古技师,尤其在甲骨文拓印方面造诣很深。
如今,虽然入行时间不长,范智泓修复的青铜器等文物有很多已在博物馆展出,为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持。“希望传承好文物修复的技艺,运用更多新科技提升修复技术,保护好守护好殷墟。”范智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