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传承好文物修复的技艺,运用更多新科技提升修复技术,保护好守护好殷墟。
打磨机、超声波清洁机、矫形器、热风枪……在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阳工作站的一间办公室内,青铜器修复师范智泓的工作台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家伙什儿”,他就是用这些工具像施展魔法一样,为几千年前的青铜器洗去岁月铅华,让这些“沉默的见证者”开口说话。
10月24日,记者见到范智泓时,他正坐在桌前,全神贯注地为一件青铜爵上色。“经过前面的清洗、修复等好几个步骤,现在已经到了最后的环节。”他一边说,一边从几个小瓶子里倒出染料,加水后混合均匀。

范智泓在修复一件青铜器。河南日报记者 王铮 摄
本以为接下来会拿着刷子直接为青铜器上色,没想到范智泓一手拿着蘸有染料的小刷子,一手拿着一个小铁片,在需要上色的地方,将小刷子在铁片上小心翼翼地拨,让细微的染料颗粒喷在青铜器上。“这样上色更自然,可以一层层深浅不同的颜色进行叠加,最后才能更接近青铜器原本的颜色。”他解释说。
修复青铜器不是个轻松的手艺活儿,有很多这样细致的环节,而不是我们以为的简单拼接修补。一堆残损破败的物件摆在面前,要利用多种工艺技术及物理、化学知识对已损伤的器物进行修整,努力恢复它们的面貌,展示其原有的风采。
“修复青铜器要经过清除土锈、脱氯、拼接、整形、补配、做旧等多道程序,会用到焊接或专用胶粘接等。”范智泓说,“老师傅经常跟我们说,无论如何修复,原则始终如一,要保持真实性与完整性、最小干预、可识别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