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 书为心画,文质彬彬——张飙先生院士主题书法的形式美学与精神表达(八)

书为心画,文质彬彬——张飙先生院士主题书法的形式美学与精神表达(八)

2025-11-08 22:00 文章来源:  作者:丁江洲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丁江洲 中国人体工程学研究院书记

 张飙先生以行草书为核心载体创作的院士主题书法,绝非简单的“文字抄写”,而是实现了“内容-形式-精神”的深度耦合。他以“书为心画”为创作内核,让行草书“雄强奔放、气势磅礴”的本体风格与院士精神、科学主题精准呼应,同时通过“笔墨随内容而变”的灵活调整与“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的创新表达,使书法成为传递科学精神、致敬科技脊梁的“视觉语言”,尽显“文质彬彬”的审美境界——“文”为诗词内容的精神内核,“质”为书法形式的笔墨语言,二者相互成就,共同构筑起科学与艺术对话的文化桥梁。

de3d6yisf8nsfuncyd.png

一、笔墨随内容而变:形式与主题的精准适配

 张飙先生的院士主题书法,最鲜明的特质在于“笔墨为内容服务”——他并非以固定的书风套用所有主题,而是根据院士研究领域的特质、诗词内容的意境,灵活调整用笔、布局与线条质感,让书法形式成为“科学主题的视觉延伸”,实现“一画一境、一书一魂”的创作效果。这种“精准适配”,正是“书为心画”的生动实践,让笔墨成为传递科学精神的“载体”而非“装饰”。

(一)宏大题材:厚重酣畅显科学壮丽

 面对核物理、航天、国防科技等“宏大题材”——如致敬王小谟院士的预警机研发、钱学森院士的“两弹一星”伟业、童秉纲院士的导弹流体力学研究,张飙先生的书法呈现出“厚重酣畅、大开大合”的风格,以笔墨的“力量感”呼应科学的“壮丽感”。

在用笔上,他采用“重笔浓墨”,起笔时如“惊雷落地”般凝重,行笔中保持中锋用笔,线条饱满粗壮如“钢铁铸柱”,收笔时或顿笔如“导弹落定”,或露锋如“火箭升空”,尽显“力透纸背”的质感。例如书写“两弹惊雷震宇寰”“一机呼啸震长天”等诗句时,“雷”“震”“啸”等字的竖画与撇捺均以重笔书写,线条粗重如“惊雷贯空”,传递出国防科技“震撼世界”的磅礴力量;在布局上,他打破常规的均匀排布,采用“大开大合”的章法——字距与行距随诗句意境灵活调整,书写“苍穹万里”“九州山河”等开阔意象时,行距大幅放宽,如“长空万里”般舒展;书写“破壁”“攻坚”等关键词时,字距刻意收紧,形成“视觉焦点”,模拟“集中力量突破难关”的紧迫感。这种布局既符合“宏大题材”的气势,又通过“空间变化”强化了诗句的情感张力;在线条节奏上,他注重“跌宕起伏”,线条的粗细、快慢随诗意变化——书写“航天拓路开新宇”时,线条由细渐粗,模拟“火箭升空”的动态;书写“星巡霄汉凭精算”时,线条连贯流畅,如“卫星巡天”般舒展,让笔墨的“动态感”呼应科学的“突破感”。

(二)民生题材:温润质朴显科学家仁心

 针对医学、农业、民生科技等“关乎民生”的题材——如致敬农业领域院士的良种培育、医学领域院士的疾病防治,张飙先生的书法则转向“温润质朴、舒展平和”的风格,以笔墨的“温度感”传递科学家的“仁爱之心”。

在用笔上,他摒弃重笔浓墨的强烈对比,采用“轻笔淡墨”,起笔缓如“春风拂田”,行笔稳如“禾苗生长”,收笔柔如“医者抚患”,线条细腻温润如“流水润田”,少了几分刚劲,多了几分亲和。例如书写致敬农业院士的“陇原沃土埋忠骨,稻菽千重映笑颜”时,“禾”“稻”“菽”等字的笔画均以轻笔书写,线条柔和如“禾苗摇曳”,传递出“扎根大地、服务民生”的温情;在布局上,他采用“疏朗均衡”的章法,字距与行距保持均匀,如“良田阡陌”般规整有序,避免强烈的空间对比,营造“平和安宁”的氛围——书写医学院士“仁心济世驱顽疾,妙手回春护众生”的诗句时,整体布局舒展开阔,无刻意的疏密变化,象征“医者仁心”的平等与包容;在线条质感上,他注重“细腻流畅”,减少顿挫与转折的强烈对比,线条如“流水润心”般自然连贯,例如“护众生”“映笑颜”等词的线条均以流畅的弧笔为主,无生硬的方折,传递出“关爱民生、温暖人心”的情感。这种“温润质朴”的书风,让书法脱离了“宏大叙事”的距离感,更具“贴近民生”的亲和力,精准呼应了科学家“以科技服务百姓”的初心。

de3d7acqow4bmalhdw.png

二、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文化基因与时代精神的共振

 张飙先生院士主题书法的另一重价值,在于实现了“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科技主题”的深度融合——他以最具中华文化基因的“诗词”与“书法”为载体,歌颂最前沿的现代科技成果与科学家精神,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不仅产生了极具张力的审美效果,更彰显了中华文化“苟日新,日日新”的生机与包容,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一)载体的传统性:坚守中华文化根脉

 张飙先生选择“诗词”与“书法”作为创作载体,绝非偶然——二者是中华文化“文脉传承”的核心载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

从诗词来看,他采用“格律诗”(七言绝句、律诗)与“词牌”(如致敬陈建功院士的词作)作为文本形式,严格遵循平仄、押韵、对仗的格律要求,如“人生百岁似流金,钢铁七旬正青春”的对仗工整,“越洋破壁赴家山,赤子丹心破万难”的押韵和谐。这种“格律之美”,让科学主题的表达多了几分“文人雅韵”,避免了“直白歌颂”的浅薄;从书法来看,他以“行草书”为主体风格,行草书源于魏晋,成熟于唐宋,是中国书法“抒情性”最强的书体——王羲之《兰亭序》的灵动、颜真卿《祭侄文稿》的悲愤、苏轼《寒食帖》的沉郁,均以行草书为载体。张飙先生的行草书既继承了传统行草书“笔势连贯、气韵生动”的特质,又融入了个人“雄强奔放”的风格,如线条的刚劲、章法的开阔,均可见对“颜体”厚重、“苏体”豪放的借鉴。这种对传统载体的坚守,让院士主题的创作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避免了“西化表达”的违和,实现了“科技主题”的“本土化”呈现。

(二)主题的现代性:彰显时代精神特质

 与“传统载体”相对的,是张飙先生书法主题的“高度现代性”——他歌颂的并非古代文人的闲情逸致,而是当代科学家在“两弹一星”、航天工程、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的突破,是“科技强国”“自主创新”“民生为本”的时代精神。

这种“现代性”既体现在题材的前沿性上——预警机、导弹、侦察卫星、基因编辑等现代科技成果,均是中国“从跟跑到领跑”的时代印记;更体现在精神的时代性上——他书写的“自主创新强国梦”“国祚绵长是夙愿”“群星接力”等诗句,传递的是“科技自立自强”“科学家精神”“薪火传承”的时代诉求,与新时代“建设科技强国”的国家战略高度契合。例如致敬陈建功院士的“开派环球三鼎立”,既歌颂了老一辈科学家的国际视野,也暗含对当代科技工作者“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期许;致敬钱学森院士的“精神永照九州山”,则将“两弹一星”精神与新时代“科技报国”精神相连,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de3d7we2wnnefhlsaw.png

(三)融合的张力美:文化生机与包容的彰显

 “传统载体”与“现代主题”的融合,产生了极具“张力”的审美效果——传统的诗词书法本是“慢节奏”的文人艺术,而现代科技是“快节奏”的创新实践;传统艺术追求“意境与韵味”,而现代科技强调“理性与突破”。这种看似矛盾的“反差”,在张飙先生的书法中却实现了完美统一:

一方面,传统艺术为现代科技“注入文化厚度”——预警机、导弹等科技装备,通过“一机呼啸震长天”的诗句与雄强的书法,不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承载“爱国情怀”的文化符号;另一方面,现代科技为传统艺术“注入时代活力”——诗词书法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成为歌颂时代英雄、传递时代精神的“活载体”,吸引更多年轻人通过笔墨了解科学家故事、感受科学精神。这种融合,恰恰印证了中华文化“苟日新,日日新”的生机——传统文化并非静止的“标本”,而是能够与现代社会同频共振的“活基因”;同时也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无论是传统的文人雅韵,还是现代的科技精神,都能在中华文化的框架内找到契合点,共同构筑起“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从“笔墨随内容而变”的精准适配,到“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创新表达,张飙先生的院士主题书法,真正实现了“书为心画,文质彬彬”的审美境界。他以笔墨为媒,让科学精神通过书法的“形”得以具象化,让院士情怀通过书法的“意”得以情感化,不仅为院士群体立起了“文化丰碑”,更让传统书法艺术在新时代找到了“服务时代、致敬英雄”的新路径,成为科学与艺术、传统与现代对话的典范。

de2217ogru0tvwkegv.jpg

dc6i63bsrvko3z90qy.jpg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