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宝顶山《卧佛》局部 澎湃新闻记者 李梅 图
一、大足石刻“申遗”缘起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县境内,所有石窟艺术品的总称。有佛、道、儒“三教”造像和历史人物造像5万余尊,各类铭文10万余字,分存於75个保护单位,遍布全县。其造像年代上起初唐下至明、清,乃至现代,但以12世纪初至13世纪中叶的南宋时期,造像最多为其主体,是我国晚期石窟艺术代表之作,也是我国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一座丰碑。宝顶山造像其内容“几乎将一代大教搜罗毕尽,凡释典所载无不备列”,“造像盈万,喜怒皆有生气”,历时70余年建成的一座,极具民族、时代、地方和教派特色的密宗道场。北山造像汇聚了从唐末到南宋的作品,人物高雅秀丽,美神荟萃,刻工精细,玲珑剔透。南山和半边庙道教造像,神系完整,神阶明确。石门山造像,汇佛、道二教於一处,不分尊卑先后。石篆山、妙高山和佛安桥等造像,汇佛、道、儒三教於一处,充分体现三教平等。这些“三教”造像是我国哲学史中“三教合一”,“孔、老、释迦皆至圣”、“三教皆有辅国政”的罕见实物佐证。大足石刻的确是最具中国特质的石窟艺术宝库。本该早鸣於世,但由於历史和地理的原因,使其长期鲜为人知,就其国际知名比敦煌、云冈、龙门石窟至少晚了一百年。直至1945年才有,杨家骆为首的大足石刻考察团,赴足学术考察七日,认为大足石刻可与云冈、龙门鼎足而三,其间写有多篇论述文章,还拍照片、电影,出书刊等。但因时局动荡,未能产生较大的社会效果。1952年成立大足县文物保管所,於13处主要造像区,划定保护范围,土改中留出了培修用地。1960年又将北山、宝頂山頒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受左的思想制約,也产生了相应的极端偏颇观点,认为大足石刻内容又多又系统,表现形式又使人易於接受,其“毒”最大,不宜让群众过多接触,致使出现了未成文的“只保护,不宣传”的现象。“文革”中甚至有人倡议,炸平宝顶大佛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