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统一全国,登基为帝之后,准备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可是一时没有得用的人,经过张文谦的推荐,忽必烈想起了郭守敬。
这时的郭守敬已经是59岁高龄了。“郭爱卿,朕正为燕京漕运水道犯愁呢,”一见面,忽必烈就直接切入正题,“朕知道,金大定年间开凿了一条金口河,从西郊引永定河水至通州北部连通白河,本来是要用于漕运,可是永定河习性不定,水质又浑浊,水运难以成行。前不久,朕曾派人重新试验,打开金口,可燕京地势西高东低,含沙量又太大,最后也失败了。如今朕想疏通大运河,将南方物资调到燕京来接济北方,爱卿可有高见?”
其实,对大都城的水域,郭守敬早已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一见忽必烈急切的神情,他预感到一项重要的任务即将落到自己肩上了,他回答道:“根据臣的观察,从通州到燕京有三条水路可以走:一是继续利用萧太后运粮河水道,不过我们的大都城距离南城有一段距离,显然这条水路不可取;二是走中都城北部的旧闸河河道,但正如皇上所言,永定河河流不好控制,也不宜取;三是旧高粱河东段路线,据说金代就曾利用过这条水道漕运,高粱河东北部有一条支流上承玉泉水,中途又汇入白莲潭水,如果能将这两条支流导入高粱河旧河道,就可以重新打通这条漕运路线了。皇上刚才说,燕京地势西高东低,这不要紧,我们可以多建几处闸坝,形成阶梯形的水面分段行船,这样通州的船就可以直达大都城了。至于通往江南的大运河怎样能裁弯取直,臣尚未考虑成熟,需要实地考察之后才能下结论,但我相信这条马缰绳一定可以拉直的。”
听了郭守敬的一番话,把个忽必烈高兴得大笑:“好!朕今天就正式把这马缰绳交给你了,如果你果真能把它给拉直了,那么本朝这匹骏马就可以飞奔起来了!”
身负皇命的郭守敬与丞相伯颜一起,从大都出发一直走到江淮,沿途作了访问勘察,不久就拿出了“将马缰绳拉直”的运河修筑方案。这个方案的核心是将隋朝时候修筑的、呈扇面展开的大运河裁弯取直,让它大体呈直线走势。也就是说,新的大运河将从北端大都城起到通州,然后保留永济渠北段直到山东德州,接着向南穿过山东进入永济渠、山阳渎,再经过扬州,越过长江,与江南的运河接通,直达最南端杭州。经过这样的改造之后,大运河将比原先的隋代运河航路缩短2000里。郭守敬提出的这个方案很快被忽必烈采纳,并下令马上动工,郭守敬任总工程负责人。
至元十七年(1280年),“将马缰绳拉直”的浩大工程拉开了序幕,宰相以下的文武百官都参加了开工典礼,场面相当隆重。这么浩大的工程肯定不会一帆风顺,主要的一个难题就是整个运河沿途地势三起三伏,山东境内的南旺镇是最高的一处,被人们称为“南旺水脊”。郭守敬认为,可以利用沿途的天然湖泊作为蓄水库,用来调节运河水量,同时利用这些湖泊为天然航道,再开掘人工河道将这些湖泊连接起来;然后引汶水,往南与泗水会合流入淮河,往北由任城开河道至须城安山,与大清河相接,沿途设置多处水闸。按照郭守敬的方案,在丞相伯颜、兵部尚书奥鲁赤的指挥下,十多万河夫日夜奋战,终于使150里长的济州河顺利地爬过了水脊。接着是开通由须城的安山到临清的长250里的会通河。
开凿会通河,也遇到一个大难题,就是要使运河翻越远远高出于两岸地平面的大清河。这个工程前后用了6个月,中途建水闸30处。这两条航道打通以后,南方的粮船、货船就可以直达通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