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土有翼童子壁画位置© Dr.Abdul Samad
新出土的石刻人物浮雕©Dr.Abdul Samad
犍陀罗艺术中被忽视的壁画研究
在大多数人心目中,犍陀罗一直是古代求法僧心目中的圣地,犍陀罗美术也被认为是东西方文化的“混血儿”,他不仅融合了印度、希腊-罗马文化,还间接受到波斯文明、山地游牧文化影响,其寺院建筑、石雕、泥塑是早期佛教艺术的典范,这些艺术还被认为对中亚和中国石窟建筑和佛教造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关于犍陀罗壁画的信息人们却所知甚少,特别是长期以来在学界形成了该地区并没有壁画的错误认识,这种认识其实是偏颇的。
实际上早在1947年巴基斯坦独立前的英据印度殖民地时期,考古学家就曾注意到犍陀罗地区的佛教壁画。英属印度考古局长约翰·马歇尔爵士在塔克西拉的希尔卡普城(Sirkap)和莫拉·莫拉杜寺院(Mohra Moradu)佛塔遗址进行考古作业时就曾发现墙体上的壁画(Marshall 1951:Vol.1,171,360),但这些壁画基本都很简略,多是在佛塔基座处的塔基石灰墙体上用赭石红线进行勾勒的佛陀像和花卉图案,在灰泥塑(Stucco)身后起到衬托装饰作用。考虑到石灰墙体的干湿程度变化,应采用了湿壁画工艺。此后人们还陆续在不同寺院遗址中发现了佛教时期的湿绘画,但也多是简单勾勒形体,并没有丰富深刻的佛教内容题材。在随后1956-1962年期间的考古工作中,IsMEO在斯瓦特的布特卡拉一号寺院遗址(Butkara I)发掘中发现了精美的壁画残迹,并且成功揭取。其中保存较好的是一块供养人形象的壁画,此供养人高鼻深目、蓄有黑色卷发和八字胡须,具有典型的印度人形象特征,经修复后保存在斯瓦特博物馆。此后,学者们逐渐注意到这些壁画的存在价值和特殊意义,巴基斯坦著名学者纳西姆教授(M。 Nasim Khan)开始注意整理收集这些壁画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