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中国版画要走自己的路

中国版画要走自己的路

2012-04-09 08:38 文章来源:美术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版画发源于中国,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甚至更古,到唐代咸通九年(公元868年)《金刚经》扉页画“说法图”(现藏大英博物馆),技艺已经相当成熟。至14世纪初,中国民间印制极粗糙的赌博用纸牌,由商人传入欧洲后,欧洲的版画和印刷术才发展起来。日本的版画,也是从中国传去的。但是,中国的古代版画,还只是复制国画白描的一种印刷术。真正意义上的创作版画,则又是从国外引进的。

20世纪初,中国浙江的李叔同和丰子恺等人就已经开始了创作版画的实践。至30年代,中国新兴版画之父鲁迅先生更是不辞劳苦,自费编印画册,将德国珂勒惠支、比利时麦绥莱勒等版画巨匠的作品以及苏俄的版画介绍到中国,邀日本友人举办木刻讲习会,并亲自担任翻译,多次举办个人收藏的外国版画展,与许多木刻青年通信,寄送资料,逝世前11天还扶病参观中国木刻展览,鼓励和指导木刻青年的创作。中国的版画在鲁迅先生不遗余力的倡导下,虽然处境艰苦、倍受迫害,终以燎原之势,在国统区和延安革命根据地蓬勃地发展起来。此时,中国新兴版画虽然年轻,但作为一种进步的文化艺术,表现了革命和抗战,反映了时代,引起了国外艺术界的极大关注。有不少国际友人专程来重庆等地收集这个时期的版画作品,并在国外展出。

新中国成立后,从战争年代转向和平年代。中国版画的内容转为歌颂劳动和建设,情感刚健质朴,明朗欢快,优美抒情,表现语言上注意从民间剪纸、汉画像砖等民族民间艺术中吸取养料,艺术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至文革时代,版画因作为政治宣传的工具而得到大普及,在极左思潮的干扰下,公式化、概念化的“红、光、亮”成为一种时尚。但仍有少数艺术精英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艺术探索和实践。

文革后,因文革中断的中国版画的发展轨迹,又得到了继续和延伸,由于文革版画大普及使版画创作队伍得到空前扩展,作者面更广,作品更多,形式和内容更为多样,质量也更高,形成了中国创作版画史上的第三次高峰。

改革开放后,在西方当代艺术思潮的不断冲击下,中国的版画向何处去?是沿着自己原先发展的道路继续前进,还是改弦易辙,顺着西方当代艺术思潮走?在版画作者的队伍中,形成了极大的分歧。

笔者以为,纵观世界艺术史,东西方的绘画艺术,因人种、地域、气侯条件等种种因素,差距本来就很大。比如,以人种而言,黄种人的脸部形体特征比较平,美在线条,适宜于平面和线条描绘,故东方绘画以线条和平面为主;白种人的脸部形体起伏明显,美在体积,适宜于立体和明暗描绘,故西方绘画以明暗和立体为主。东方人农业为主,多素食,故以水作画;西方人牧业为主,多肉食,故以油作画。中国产宣纸,易破,不宜反复作画,故简约、素淡,以少胜多;西方产画布,适宜反复描绘,故细腻、强烈、以丰富取胜。因此,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标准皆有极大差异。

中国的版画,首先考虑的是给中国人民看,其次才是给外国人看,不应该首先考虑给外国人看,甚至只是给某些外国人看。正如西方的绘画也是首先考虑给本国人民看,其次才是给其他国家的人看,不会是首先考虑给外国人看的。所以,中国的版画要发展,应该是在吸收一切当代世界艺术养分的基础上,沿着自己的轨迹发展,走自己的路,不应该模仿西方的版画,盲目跟着西方当代艺术思潮走。

中国的版画家,作为一个人,生存在如今社会巨大变革的时代,生存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以自己的头脑和思想,表现这个伟大的时代和伟大的人民,表现我们社会的长处和不足,光荣和耻辱,为我们伟大祖国更美好的明天,为美化我们人民的生活,尽一个版画家添砖加瓦的绵薄之力,是应履行的职责。

不管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发展,是如何按照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先验给定的艺术进化论的发展模式,在19世纪中叶后,开创了一条在观念上不断求新求变的现代艺术的发展之路,又如何根据黑格尔历史哲学观的推断“艺术的死亡和艺术史的终结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逻辑”,“艺术只不过是人类精神进程中的一个短暂的历史阶段”。架上绘画即将终结,装置、媒体、行为等等也已步入穷途末路,艺术正在走向死亡。那只是西方的情况。我们没有理由一定要按着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发展程序重新走一遍,要求中国版画进行“一次深层的精神革命”,“排除政治、社会及文学等因素的影响,转向关注自身”, “疏离生活,淡化主题,更重生命体验,情感表达”,表现“人性扭曲与裂变”、“内心世界的焦虑、怀恋和苦涩”,“有意与大众的审美趣味和欣赏习惯拉开距离”,“由民族、传统的向现代的、国际性的迈进”。使“中国版画的发展体现较强的学术性与当代性”。我们没有理由一定要跟西方的艺术一样,走“在观念上不断求新求变的现代艺术的发展之路”,也没有理由一定要与西方的艺术一起走向“艺术的死亡和艺术史的终结”。因为中国没有黑格尔,中国没有“艺术进化论”和“历史哲学观”,更没有预言艺术将走向“死亡”的哲学家。因为西方自古代艺术至19世纪中叶艺术发展的情况,和中国自古代艺术至19世纪中叶艺术发展的情况完全是两回事,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发展过程和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也完全是两回事。

那种认为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领先地位决定了西方艺术也处于国际艺术发展潮流领导地位,其他国家的艺术只能尾随其后,亦步亦趋地模仿或照搬的观点,是完全不懂艺术规律的殖民文化的理念。

21世纪,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并非任何东西都需要全球化。科技发展需要全球化,经济发展需要全球化,文化不可能全球化,艺术同样不可能全球化,各民族的生活习俗、欣赏习惯更不可能全球化。因为文化的多元性和艺术形式的多样性才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和艺术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的。文化和艺术的全球化,反而不利于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对全球化的简单化理解,只会起到阻碍文化和艺术进一步发展的作用。

价值是什么?价值在于稀缺,价值在于独特,价值在于不可替代,价值不在趋同而在存异。艺术的价值亦如是。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