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谈成都老蓝顶谢幕:艺术区不应被抛弃

谈成都老蓝顶谢幕:艺术区不应被抛弃

2012-04-12 13:10 文章来源:四川在线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最后一位艺术家将于6月搬走,“老蓝顶”谢幕之后将变身家具厂仓库。日前,有关成都著名艺术区“老蓝顶”的艺术家全面撤离的消息引发各界关注,成都艺术区的命运再次拨动大家的心弦。

从2008年开始,我就持续关注由艺术家们自发聚居形成的艺术区的发展,那时,艺术家们的生存状况已然不容乐观,他们漂在都市角落。而时隔几年,它们更是无法挽回地衰落下去,从北村到老蓝顶,无不经历着从工厂仓库到艺术区再到工厂仓库这样的轮回。

似乎,这与近年来看似繁花遮眼的艺术市场多么不相配!一方面,艺术品金融化,天文般的拍卖数字让“艺术”二字被捧上了天,似乎你有一支画笔,就能撬动这个世界;另一方面,有艺术家租住几元一平方米的工作室,在冬冷夏热的房间里艰难度日。有人说,“老蓝顶”没了还有“新蓝顶”。不过,能够在“新蓝顶”买房子的艺术家毕竟还是少数,绝大多数的艺术家仍然只能租住周边便宜的公寓。假如再发生和北村、老蓝顶相似的事件,这群艺术家会不会再次面临“无家可归”?

问题抛出来了,不少有识之士也曾建过言、献过策,但现实是,收效甚微。为何?原因当然很多,但我觉得其中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投入产出不成正比。自发形成的艺术区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有创作上聚居的形式,却没有产业上聚集的效果。谁又愿意做亏本的买卖?投资建艺术区数额不小,尤其是在当今城市寸土寸金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如果只是指望代理作品分成,当然很难收回成本。其实,眼光放远一点,艺术区做好了完全可以成为文化产业增长的新亮点。这个“亮”不仅在于聚合艺术家出售作品创造的规模产值,更在于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所带来的“跨界”效益。假设艺术区的书画业、展览业、拍卖业、衍生产品等链条上的每一环都发展起来,那么艺术区涉足文化旅游、创意设计等多个产业领域也并不是天方夜谭。

如今正是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刻,“艺术区”不但不应被抛弃,更应深入挖掘——它既具备文化创意设计园区的形态,又能为艺术创作文化生产提供场地,还能以其特色吸引游客。做得好,它必将为促进我省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添砖加瓦。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