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中国元素”只是当代艺术中的快餐盒?

“中国元素”只是当代艺术中的快餐盒?

2012-04-13 08:46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当代艺术的语境下,“中国思潮”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看似伟大,实则渺小的名词。一个难以启齿的现状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基石及理论几乎全盘照搬于西方,而“中国元素”却只能退居边缘位置,挣扎求存。尽管近年西方艺术界亦一度兴起所谓“东风西渐”潮流,但“中国元素”所充当的角色,仿佛仅仅是一种辅佐和点缀。

面对如是背景,今年3月起,雅昌艺术网诸位艺评名家,掀起了“中国元素如何在当代艺术圈中求存”的讨论,他们的博文和评论,指向以下议题:在“传统元素”不断流失的今天,“中国思潮”是否已经过时?什么样的条件和情境下,“中国元素”才有可能复苏,中国何时才能成为世界艺术版图中的重要板块?在解构主义将西方传统肢解得面目全非时,与之相对的,“中国传统”抬头的契机是否即将来临?

中国文化是“早泄文化”?

如果不是所谓的“东风西渐”,在当代艺术创作的主流氛围中,你确实很难找到“中国”的存在感。

“中国传统”的流失是隐形而迅猛的。目前,被主流话语圈认可的所谓“当代艺术”,大多围绕装置、行为艺术、抽象创作等形式运行,中国传统的“水墨”、“禅意”、“境界”、“诗意”等元素无法跻身其中,难觅一席之地。而更致命的是青年艺术家的“数典忘祖”,一大批“艺二代”及学院精英,自幼深受西方美学理论体系的熏陶及浸淫,创作理念也极力朝“西化”靠拢,他们所认可或执行的创作,大多迎合西方解构主义的潮流,摆出杀气腾腾的“叛逆、先锋”姿态,似乎要把所剩无几的传统中国元素从艺术的辞典里彻底抠掉。

即便是偶尔运用“中国元素”进行创作、打出“传统”旗号的少量新生代艺术家,他们也难以形成一股“中国思潮”。正如《中国画家》杂志社常务副社长江福全对南都记者所说的那样:“一些‘80后艺术家’支离破碎地吸收着传统、把‘传统元素’当做一种所谓的‘时髦’,生搬硬套地添加到装置、行为艺术里,这不是运用‘中国思维’的创作,本质上还是一种西方理念指导下的新兴艺术品。这样的‘中国元素’,实际上已经被快餐化。”(来源:南方都市报南都网)

在一些艺评家看来,底蕴深厚、历史悠久的中国艺术,时至现今,已经成为了一种“早泄文化”。这正如知名艺术评论人彭德所说:“中国文化是早熟的文化,也常常是早泄的文化。某种学术主张一旦成为热门话题,几乎命定地会被冷落。”自“五四”以来,多年与西方思潮的对冲和PK中,“中国文化”总是阶段性地以某种“潮”的方式流行一阵,马上又归于沉寂,如此循环往复,却偏偏无法阻止“西学”登堂入室、反客为主的现状。

不过,进入21世纪后,人们对“中国元素”又开始了新一轮反思。西方艺术界的现状似乎给了中国传统新的复兴契机。解构主义的出现和网络时代的来临,西方经典哲学、经典史学、经典美学等等骤然成了明日黄花,被各种犀利的艺术舆论打入冷宫,西方艺术界也面临着传统“找不着北”的尴尬。于是有艺评家提出,“当解构主义把西方思想拆解得不成片断的今天,中国学术界与其前仆后继地续其香火,不如另起炉灶。中国人注重直觉的思维方式,或许能为人类的思想方法以至精神境界开辟出新天地,为什么不试一试呢?”(来源:南方都市报南都网)

难道,一场“中国元素”的艺术复兴运动,即将拉开帷幕了吗?

“中国式表意”需与全球化语境结合

中国艺术传统中,一个十分典型的倾向是“求禅”、“求韵”、“求意”,对虚幻、玄妙的境界乐此不疲,这也构成了奇特的中式象征文化。直到现今,仍有一批坚持在传统水墨画领域中的资深艺术家,即使在现代化、多媒体艺术媒介的冲击之下,他们的创作理念,始终没有背离“韵味”这一基本的中式准则。而这些“意境”、“虚玄”的元素,有没有可能催生一种“新中国思潮”,为中国当前尚处弱势的艺术环境注入一针强心剂?

 

在江福全看来,以“意象”为最高审美的中国艺术,无论到了哪个时代,这一基本准则都不会显得“过时”。“现在,坚持在传统水墨领域中的艺术家,仍然在‘心像、直抒胸臆’这一原则下进行各种‘写意艺术’的创作,这种大写意艺术需要有很深厚的笔墨功力和人生阅历修为,对中国的儒释道文化能有较全面理解,才能绘出一幅好的作品,中国水墨画不单纯是架上艺术,它讲究天人合一、立意高远、空灵超脱、笔情墨妙,就笔墨功夫而言,没有二三十年的努力修炼基本是谈不上有水墨禅意,大批艺二代因年龄关系,没有太多的时间来修行,只有用颠覆传统走当代艺术这条捷径,来取得名利,观念可以一日一新,功力需要五十年以上修为,今天的前卫就是后天的落后,所以功力修为到了极致,几百年后依然会令人崇尚,这就是水墨画的文化魅力。”

因此,在他看来,所谓“新中国思潮”,实际上就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功力,只不过,求意韵、求表象的同时,需要多兼顾一些“全球性”、一些时代感而已。

江福全继而提出,当代艺术的语境下,“新中国思潮”会对一批有才情的水墨画家产生影响,让他们在传统与当代画语中找到灵感,解决传统绘画存在的问题,提出水墨画的全球化的语境。“好的传统水墨画家也面临着需要融入光影、体面与解构等当代艺术元素,紧随时代创作出灵动与意象完美结合的作品,在全球共识的语境中不失为优秀的水墨画家。”

也就是说,“新中国思潮”本质上是一种“中体西用”的创作思路,它是对西方艺术理论统治全球这种长期艺术格局的宣战,它试图改变“西体中用”的昔日模式,要让“中国潮”成为世界艺术的核心流派。

“新中国思潮”需避免“民族主义”倾向

“新中国思潮”这一新颖名词的提出,固然有助于提振中国在当代艺术圈中的民族士气,但在一些专家看来,它还是一个空虚的概念,对民族性、地域性的过度强调,又有可能导致新的误区。

“我们艺术界的基本理论、价值判断的标准来源于西方,于是很多中国艺术家、艺评家马上迫不及待地去谈中国性,希望迅速将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的话语权给抢回来,这种迫切的情绪又会进入一个新的悖论。”深圳公共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孙振华告诉南都记者,“新中国思潮”试图摆脱西方阴影另辟蹊径,但这种“思潮”的描绘方式,恰恰又正好是“西化”的,“对国别、地域性的强调和关注,不正是回到西方‘民族主义’的老路上去了么?这种‘中国可以说不’的思维,实际上并不是一种吻合当代艺术发展趋势的思路,反而是一种过时的思维。这种‘中式思潮’的提倡,可能会使我们陷入一种理论的缠绕之中。”

在孙振华看来,“新中国思潮”是否出现并不重要,当务之急是少一些虚妄的“民族自豪感”、少纠结一些地域性的问题,而是把视野落到全球化的社会问题当中去,这才是未来艺术的正确方向。“如果说,未来的艺术真的一定要有地域性的话,那就要求我们的艺术家更关注中国社会、中国民生中最尖锐、矛盾冲突最大的问题。比如,环保问题,中国的表现和世界上其他地方是不同的———在耕地和开荒仅能满足基本的农业需要时,我们是选择‘生计’还是‘环保’?还有就是女性艺术,中国的女性,价值观、属性及意识形态、文化教育水平等与世界上其他地方也有较大的差异,她们的艺术观、创作方式也有许多别致的特点,如果说这也算一种‘中国元素’的话,那么这些‘中国元素’恐怕是更值得开发的。”孙振华认为,“地域性特征”不是大张旗鼓地打出某种“主义”、“思潮”的旗号便可人工炼成,而是在艺术家长期的自我修为、自我实践中自然形成的一种难以言喻的状态,这种“地域色彩”才更具生命力。

在西方艺术界仍然流行“解构主义”的今天,中国有没有可能另辟蹊径地走上“建构主义”的道路?在孙振华看来,“建构”固然是一种积极的态度,但当下的中国艺术、文化生态并未发展成熟,恐怕也难以形成“建构主义”生长存活的土壤:“中国目前的情况是,批判性、否定性尚未发展到位,还难以直接进化到‘建构’的阶段,‘建构’一词固然很诱人,但所谓‘新中国思潮’式的‘建构’,很容易让人沉浸在一种盲目的乐观情绪中,从而忽视我们更紧迫的现状和困境。”

就连一些“80后”新兴艺术研究者也认为按地域分野的艺术研究思路,已然过时。“80后”艺评人TOTO告诉南都记者:“我的感觉是,为什么我们就一定要有东西之分呢,在我看来,这不再是一个意识形态或者文化比较的时代,在艺术理论界,这种地域性的分野、中西方之分已经很少提及了。”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