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洼文化玉器展示。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良渚玉器刻工精致至极,其“琮王”上“神徽”图案线条密度达到1厘米宽要刻20多根线条,形象而言即在指纹两条线之间再刻一条线,难度可想而知。“良渚人玉器微刻实际就是精细当中见精神,也许就是为了追求一种常人达不到的境界,这是一条精巧的通神之路,他就要一刀一刀、一遍一遍地刻,一天一天、一月一月地刻,不仅仅是技术,关键还有精神”。
王仁湘指出,史前玉器微刻、白陶和彩陶艺术制作的“高颜值”,都是这种精神的结晶,“为什么我们现在仿彩陶、仿玉器,它没有那神韵,因为你的心里就没有他心里的那个目标,你入不了那个神,所以造不出、做不出这样伟大的作品”。
史前中国南北就有“颜值”比拼和交流
中国史前造神运动历经的三次艺术浪潮之间有何关系?长期致力于史前刻画符号、岩画、各类出土遗存纹饰图案研究的王仁湘研究员表示,大约8000-4000年前,在史前中国的南北地区大范围流行艺术创意——獠牙神面,而且都非常强调獠牙的细节,这暗示着史前中国南北已经存在艺术交流与信仰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