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紫禁城的一扇正门,它为什么叫午门了呢?为什么人们不给它起个更好听、更响亮的名字?“午”者中也。在罗盘上看,午代表的就是正南,所以说午门也可以做南大门的意思;这也是皇帝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像正午的太阳一般高高在上,恩泽普照着山川大地。你看这样一个重要的地方怎么能用来杀人呢?
那它究竟能够有什么功能呢?
当然了,既然叫门,它首先是进出用的。可是门不一般,进出也就不一般了,讲究非常多。你去了就可以看出,这午门上部为城楼,下部为城墩。城墩共有5个门洞。从城外看是三门洞开,而从城内看又是五门并列。这是因为,东西城台北端还各有一个门,好象藏在人的两腋之下,叫掖门。两个掖门分别从城台的“肚子里”,曲折通向城台之后,正面不易看到。这叫“明三暗五”。现在你要去那里,从哪个门进、哪个门出没什么关系,可是过去就不行了,每个门都有它的用途,都有它的讲究,即使大臣,走错了也不行。
明代的时候,大臣们上朝都是从南城、东城出发,先到午门前,但是不能从这里进,必须经过金水桥到左右两门,左门供文武百官出入,右门供皇族王公出入,然后才能进得大殿去朝见皇帝。清朝时就省事得多了,是由东华门进入紫禁城,穿过景运门来到乾清门。午门中间的门是供皇帝出入的“御道”。这条御道南至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就是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它从太和殿皇帝宝座下穿过,表示皇帝位居中心。
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时候,有两种人一生仅有一次通过这个门洞的机会:在皇帝大婚之日,皇后可以乘凤辇由午门中间门洞经过一次。不过也有例外,乾隆皇帝出宫南巡,随行的皇太后和被册立为皇后的新娘子可以从午门中门出入。再一个就是每隔几年,就会有一次破例。殿试的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在太和殿宣布考试名次后,出宫时可以走一次。顺便说一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西逃,回宫时进的也是午门中门。那么剩下的就是文武大臣走东门洞,宗室王公走西门洞。两个掖门平时不开,有大朝会的时候,朝廷百官会按照文武之别从两侧掖门进。参加殿试的进士学子,按照名次排列单数走左掖门双数就走右掖门。可见,沿着中轴线的御道出入午门,是皇帝的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