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续鸿明
人物名片
吕胜中,1952年生于山东平度。1978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艺术系并留校任教。198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微博]民间美术系,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4年创办并主持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工作至今。其艺术创作根植本土文化,致力于开拓当代思想观念的表达,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享誉国际的实验艺术家。
吕胜中刚刚编写了一本砖头一般厚重的书——《先锋班——一个实验艺术教学的案例》。这本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书实在是厚,封面上是一堵砖墙,看起来很难卒读,其实翻一下就知道,这是一本好读也很好玩的书。
“我不希望做一件泡沫般的事情,也不想做一本废话连篇的书。但是,我也很想通过这本书,让‘先锋班’携带着8年实验艺术教学的别样体验与丰满收获,交给读者一份全方位的工作报告。”吕胜中说。
“先锋班”教的是方法
2004年,吕胜中在中央美术学院开辟了实验艺术系。“先锋班”是2004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选择进入实验艺术专业的一个班级,成员有丁楠、方列丰、叶甫纳、卢明、朱恒烁、米麦、苏志光、李萌、张丽丹、陈明强、陈蕉雨、郑志诚、钟星、董媛共14位同学。
“‘先锋班’是一个响亮的名字,会让今天的人们想到电影故事中行军或作战的先遣部队,印象中一群英勇的战士渲染出惊险激烈的气氛。在他们准备考大学时候,招生简章上面还没有这个专业,而当他们跨入中央美术学院门槛的时候,这个专业才刚刚开始筹备。”吕胜中回忆说,当时在招生时,因为这是第一届,只能告诉学生这是美院最年轻的专业,告诉学生这个专业会有很大的希望,以及实验艺术在国际上的位置和分量。“其实现在说起来,当时他们进这个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勇敢精神。为什么有这个绰号?因为当时都认为实验艺术就是前卫艺术,我们就是搞前卫的,所以这个前卫的名头吸引了这帮学生,也就有了‘先锋班’的绰号。”
由于是一个新专业,实验艺术系的教学也充满了实验精神,强调学生掌握艺术方法,其中包括社会知行、视觉方式、思维方式、物质化呈现等训练内容。
“原来一谈‘实验艺术’,都觉得和‘前卫艺术’与‘当代艺术’的概念是一样的。其实,‘当代艺术’是当代文化的一种形态,但这个社会文化现象范畴内的形态,它拿到学院里是不合乎学术规范的,我们不能只拿着一个流行的现象当做一个专业。”因此,在设系之前,吕胜中和学院教学领导用了一年的时间专门设计了课程和教学大纲。在筹备过程中,还做了模拟试验。
吕胜中认为,实验是一种工作方法,在方法论的范畴里,它的实验性导致了前卫艺术和当代艺术不断地创新。因此,他在教学中对工具、材料、媒介等不做太多考虑,而是强调学生从方法论入手。“光学会思维方式也不够,有价值的想法还需要恰如其分的语言完成表述。我们常要求学生学会做成一件事,把这件事做得既结实又精致,不留一点遗憾。”
写书好似投入情感大戏
《先锋班——一个实验艺术教学的案例》这本书,起初是为“先锋班”的展览而作,但吕胜中不想做成一般的展览画册,于是几经修订,越弄越厚,成为现在的规模。该书内容涉及学院教育的改革前沿、当代艺术的价值取向、青年一代的奋斗进取等,近40万字、上千张图片,远远超出了一般展览画册的承载。
书中的序言长达五六万字,吕胜中为每个学生都写了一篇“寄语”,字字饱含真情。“暑假写序文,写着写着就进入了状态——不是在写文章,好似投入一场情感大戏,不能自拔。梳理着和他们一个个的缘分,心头竟然不时涌起酸甜苦辣,甚至有时候潸然泪下。其间和每个人几乎都电话沟通或QQ聊天,核对事实、谈说感受、讲述看法、提醒问题……”在写作过程中,他觉得重新了解了这些学生,特别为他们自豪。
吕胜中在书中写道:“今天与昨天大不相同,在今天,青春同样意味着年轻,但青春的追求却比往昔更有广阔深远的度量。一个锐意进取的时代,一个鼓动实验精神的艺术空间,一群敢于探索未来的年轻人——先锋班的同学们,正是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态中陶冶自己的精气神韵,正是在痛并快乐着的学业、事业拼搏中书写自己的身心文采——为了明天。”
多年前,一个德国艺术家追问他人生的话题:“你是否觉得你的明天会比今天更美好?”他当时的回答是:“我必须认为是的。因为要想去明天。”现在我想重新回答:“我一定认为是的,因为我的学生在明天。”
如今,“实验艺术”专业教学已然成为全国范围内美术教育不可或缺的板块,但在普遍的层面上,这个新兴的专业学科依然需要经验的积累与交流。吕胜中希望《先锋班——一个实验艺术教学的案例》呈现的不仅是一个本科教学班的课题,还是一个新境界的开辟,也是放眼未来的必由之路。
当老师比当艺术家更重要
作为“85美术新潮”时期的代表艺术家之一,吕胜中以剪纸“小红人”为基本表现符号,传达了中国传统美术在现代蜕变历程中的强大力度,并将这种力度推向世界,1992年参加第9届卡塞尔文献展外围展,1994年参加福冈第4届亚洲美术展,1995年参加第1届光州双年展,2003年参加威尼斯双年展……
他的代表作品有《生命——瞬间与永恒》、《彳亍》、《剪纸招魂》、《降吉祥》、《山水书房》、《地方天圆》等。他还勤于著述,《走着瞧》、《娃崽背带》、《五彩衣裳》、《意匠文字》、《再见传统》、《造型原本》等著作,在美术界乃至普通读者中享有盛誉。
一个曾经非常活跃的艺术家,在2004年后却长时间沉寂了。“我已经有7年没做自己的作品了,有人说现在学生就是我的‘作品’。去年院里让我做个展,我坚决不做,因为我要做个展的话,教学就只能扔下不管了。两边不能兼顾,该放弃的就要放弃。”吕胜中说。
在他看来,世界之大、社会之广、人文之博……“艺术”和这些概念比较,莫过于“芝麻粒儿大”一点小事。站在宏观的位置看“艺术”以及艺术创作,真的是微不足道。再说,“退休以后还有时间做创作,现在少做一件作品没有太大的遗憾”。
他常跟学生说,不必总把自己定位为一个艺术家,重要的是要不断地将自己塑造成为一个有质量的人。他希望他们不只是操弄物质材料与技术的能手,而是一个具有充分学术涵养与知识储备的思想者。
吕胜中年少时向往自由的职业,曾经想当作家写小说。“因为老师要做人表率,不能由着自己性子来。后来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一次次留校,做了这么多年教师,也越来越有感触。最初排课的时候,我总是说别给我排那么多课,但一和学生见面以后,又觉得课程安排得太短了。对于老师(美院常叫先生)这个称呼、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感情。为人师者,有教的责任,这是无法推卸的责任。”
在艺术家和老师这两个身份之间,他觉得当老师更重要。因为,一个人能做很好的艺术家,但未必能做很好的老师。“一旦做了老师,就是一个终身的事业,你的学生他一辈子都是你的学生。这和做艺术家不一样,哪天不当了无所谓。而且,做老师要有充分的准备和为人师表的资质。”
吕胜中说:“我深深感到,能够当他们的先生,能够与今天的年轻人成为师生,是我人生莫大的幸福。我能够对他们有所栽培与扶持,我也有机会接受他们青春的感染。与其说我在做学生的学术带头人,不如说:我们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