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院校 > 换个视角看“艺术”

换个视角看“艺术”

2013-04-01 07:41 文章来源:美术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过去的两个月中,“观众”跟“实习策划”这两个不同的身份平分了我全部的时间。站在不同的立场上看待“美术馆”这个机构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我自己的看法也有了不小的改观。美术馆作为很重要的文化机构,既要在艺术和学术上有所坚持,又有义务进行艺术的推广和公共服务。但是在有限的资源内,在中国的国情下,究竟怎么做才是最有意义的?

今年年初,我在网上看到了美术馆招募实习生的计划,这是由浙江美术馆跟中国美术学院共同发起的一项公共教育合作项目。因为觉得这次的实习机会很适合我,于是就果断发了个人简历给美术馆。之后经过面试,顺利地被美术馆录取,参与策划2013年浙江美术馆的“女人月影”活动。

年假过后,我正式开始了在浙江美术馆教育推广部的工作。整理资料、印刷宣传品、组织报名、邀请嘉宾……每天都有不少事情要做。举办一个活动,背后的工作并不轻松,一边向馆里的前辈取经,一边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因为我自己还是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大三的学生,所以每天上午在学校上课,下午来美术馆实习,身份有着明显的转换——上午可能还跟同学在各种画廊、美术馆参观,下午就要为浙江美术馆的观众服务。可能上午还在嫌弃某某画廊的宣传册印刷质量太差,下午在美术馆做预算,又很想节约一点印刷费用拿来做个活动网页之类的……这种矛盾倒是让我考虑了一些之前不会想到的问题,在此也分享给大家。

 

 

关于“女人月影”

浙江美术馆“女人月影”活动之前已经成功举办过3届,从2010年起,采用与使馆合作的方式,美术馆在每年的3月放映4部女性题材电影,之前已经放映了英国、法国跟德国的女性电影,今年是与西班牙驻沪领事馆合作,在3月的每周六放映一部西班牙女性电影。这已经是浙江美术馆一个良好的品牌公共教育项目了,今年的活动开展也就进行得非常顺利。

第一场放映,我们请到了西班牙领事馆的米雷娅小姐做导读嘉宾,她向大家介绍了影片《疯女胡安娜》的历史背景,放映结束后,也热情地回答了大家的问题。请外籍嘉宾会很有吸引力,活动之前还有观众打电话来问米雷娅是不是真的会来。但是请外籍嘉宾的前期工作就会比较复杂,经费上的问题也要有所考量。这也是来实习事前从没想过的问题。

如果说西班牙导读人更侧重介绍西班牙的历史文化,后3场放映的导读人则更加强调“女性电影”这一主题。我们邀请了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的周诗岩跟孙善春教授,还有浙江工商大学的王音洁教授,他们都是电影研究领域的专家。几位教授导读的现场气氛跟米雷娅很不同,观众们很积极地提出一些大胆尖锐的问题,好在几位教授都算是身经百战,很从容地回答了观众的疑问。

大家在观影之后,往往会很希望能够跟其他观影的朋友一起交流,从各种网络评论中就能看到这一点。而导读环节的设置,不但能够让观众互相交流,还能够让大家听听外国朋友是怎么看的,专业的电影研究学者又是怎么看的。

 

 

关于方案和实现

作为实习策划,我当然希望今年的活动跟以往能够有所不同。所以在活动策划阶段,我提出了两个方案:一方面我们不再单一地只进行影片放映,而是在每场放映活动中,都邀请一位对西班牙女性电影有所研究的导读嘉宾,他们可以在电影开场前向观众介绍影片的历史背景,在影片放映结束后,能够跟观众分享观影心得。另外,我们在活动之外,再开展一个观众自制影像作品的征集活动。因为“微电影”正是时下非常流行的创作形式。很多人都在尝试自己制作一些影像作品,但能够放映的平台却非常有限,美术馆的作品征集活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推动影像制作的普及化。

让我非常意外的是,方案很顺利地通过了申报,这在学院里是难以想象的。跨媒体学院的教学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以构思方案为主,但是我们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实现能力,所以总是不停地改进方案。而美术馆正好相反,美术馆的任何活动都能够拥有很好的宣传跟实现能力,观众对美术馆的信任度也很高。所以可能对美术馆来说,一个简单有效的点子才是最需要的。

一个很好的例子是,我们工作室不时跟导师出去进行一些社会性互动的项目,但是陌生人对于“互动”这件事的参与度非常低,大家对不认识的人都很不信任,我们很难调动大家来参与。但是美术馆的活动完全不同,每次在网络上开始报名,几个小时内,数百张活动门票就被一抢而空,豆瓣上的替补报名贴也排起了长队。不管说这是人性使然,还是国情使然,美术馆的确是进行社会互动、社会交流的良好通道。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公立美术馆显然做的还不够。浙江美术馆的教育推广活动,看起来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很希望将来美术馆能够举办更多类似的活动,毕竟这也是美术馆的责任所在。

 

 

关于“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

当我跟同学说出“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这句话的时候,他们都笑了。换做是我,我也会笑,这句话实在有点官方口吻。但是这其实是我实习到现在最大的感受。

“艺术的意义”是个说不清楚的东西,我们在学院里也不停地讨论有关“意义”的问题。尤其在当代艺术领域,我们都还没解释清楚“艺术”是什么,“意义”就更难以捉摸。同学之间也普遍存在疑惑。

不过社会上的讨论跟学院中的非常不同,对老百姓来说,抽象层面的意义还不如一张好看的画来得更有说服力——民众总是抱着朴素的价值观走进美术馆的。就像教育推广部的同事告诉我的一样,参加我们活动的观众,都是趁着周末来美术馆看“艺术”的,尤其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是一种很好的文化熏陶。

老百姓心中的艺术具有的朴素的“意义”,学院中所讨论的则是更加理论层面的“意义”,这种差异显然还会继续, 这跟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的“社会性互动”的课程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想,之后我也会把这个问带到班上,跟老师同学一起讨论。

关于自由与限制

如果说刚来美术馆实习的时候还有一点点“野心”,大概就是想碰一碰大家避而不谈的东西。学院总是斗嘴争论的好场所,敏感问题关起门来还是可以畅所欲言。但是在20多年的冷静思考之后,大家至少有了一个共识,虽然以卵击石的对抗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但只是关上门自己讨论也是没有什么实际作用的。最好的做法是向上潜移默化地渗透,向下身体力行地示范。美术馆在这件事上的选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在美术馆的实习期间,还承接了都市快报主办的“娄烨导演见面会”,美术馆为这次见面会提供场地等资源,我也有幸见证了1F国际报告厅爆棚的场面。尽管见面会当天放映的影片是此前已经公映过的《浮城迷事》,尽管这部电影并不能算是娄烨口碑最好的几部影片之一,但是观众的到场人数跟热烈反响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

包括此前举办的实验剧场、女人月影活动以及这次承办娄烨导演见面会的活动,浙江美术馆正有意地就实验剧场、独立电影等话题,为更多的独立创作人提供一个新的平台。与影院和剧院相比,美术馆是一个介于学院与市场之间的温和平台,加上完全公益的机构背景,它既可以展开对于独立创作的学术探讨,又能第一时间邀请普通民众参与分享,这样的交流不论对于创作者还是观众,都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不管是作为一个观众,还是在美术馆工作的实习生,我都希望美术馆这样的公立机构能够更开放些,因为美术馆的态度会影响到普通人的文化生活。

如果说有什么最大的收获,我想,不管对于美术馆,还是对于我自己,在困难的环境下坚持立场都是很不容易的,说出来都让人觉得像个口号。除了看不见的这根线、那根线,有时候自己也会想放弃,但是看到观众兴致勃勃地走进美术馆的大门,又会提醒自己要做好每一个环节。等将来毕业,不管是否从事艺术工作,这都会是我很宝贵的经验。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