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林木:水墨不能代表中国画 评论家必须具有独立性

林木:水墨不能代表中国画 评论家必须具有独立性

2014-06-16 08:20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Scan me!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林木,四川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国家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画学会理事,首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评委。出版有《论文人画》、《明清文人画新潮》、《二十世纪中国画研究》、《笔墨论》、《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傅抱石评传》等著作。

   最近一次见到林木时,他刚刚从西藏的林芝回来,那里壮美的桃树,给他留下强烈的印象,由此写了一篇关于当前花鸟画缺少崇高美的文章。这就是林木,随时随地都能引发写作和思考,一位快意快笔的美术理论家。

   今年林木的日程安排得特别紧凑,应《中国画学刊》主编、好友邓福星之邀,负责杂志的专题栏目,从而做起了生平的第一次编辑工作。此外,他曾在2000年出版了《20世纪中国画研究》上卷,今年要完善推出80万字的《20世纪中国画研究》,以补充完成仅有上卷之遗憾。而且下一部关于张大千研究的专著也纳入了写作计划。因为在林木看来,张大千是目前国内被严重误解的天才画家,是20世纪贡献给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奇才,“严重误解的原因,是少有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所以,我准备花两三年时间,在张大千研究方面正一下视听。”

   一般人出书,总是喜欢找名人写序,但已经出版了10多部书的林木,却基本都是自己写序。这种源于对自己学问的自信,同时让他又有了一个想法,写了篇专门谈序的文章。林木为人有个性,在美术研究中充满激情,甚至盼望着早些退休,以便摈除干扰,专心写文章。

   写文章很愉快很享受

   美术文化周刊:你曾经想当画家,又是怎么踏入美术史研究行列的?

   林木:我研究美术史纯属偶然。我从小就喜欢画画,甚至为了画画,浪漫地跑到大巴山去当知青,一当就是8年。不过,也确实画了不少巴山的风景和农民。我那时画油画也画国画,后来在工厂里又做了10年的职业画家,在当地已有些名气。1978年高考,由于大家都不愿当老师,国家也就一心要让当过老师的人改不了行,结果我这个代过几天课的业余教师也因当时的规定不能去考美院,后来被迫考了师范的中文专业。但实在太爱画画,学过中文后,我又选择了一门跨中文、历史与美术的专业来弄,这就是中国美术史。一个人的命运实在也是太偶然。

   美术文化周刊:你为什么对美术研究有这么大的兴趣?

   林木:我没有在权力的中心,也不想去权力的中心,在信息发达的今天,我也因此能够面对画坛冷眼旁观。看得有想法有感觉了,就写点文章,所以也能够比较超脱,决不会违心地去讨好谁。加之文章著作都是自己愿意去写的,所以每次写东西时都很愉快、很享受,好奇的探究心理弄得我天天都想研究问题,天天都想写文章,像一些人打麻将牌似的上瘾。加之我写作速度极快,多年来,我的著作文章从来是直接书写而无草稿。

   我平时喜欢想这些问题,加上我的知识结构与别人不一样,角度和结论也不一样,我在这里边有乐趣,这可能是我跟一般做学问的人不一样的地方,我不是为了职称。我对研究这些东西有兴趣,所以每年要发好几十篇文章。我算是这个行当里著作量比较大的,现在估计写了八百来万字,有十六七本书,八九百篇文章。

 

   水墨不能代表中国画

   美术文化周刊:现在国画界比较强调笔墨,那笔墨在中国画中的地位究竟应该怎么定位?

   林木:前几年讨论笔墨等不等于零,今天又把笔墨赋予无上的地位,在国画界说到笔墨,大家都肃然起敬,但是笔墨究竟怎么回事?今天一般的国画家不清楚,甚至有些史论家也不清楚。我在研究明清美术的时候,就发现明代中期以前没有人专门提笔墨,从明代晚期到清初大家对笔墨的提倡才开始。最初是松江派的董其昌和陈继儒,然后又通过他们影响“四王”,于是笔墨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清初逐渐确立了。

   我们今天强化笔墨,说笔墨是中国画的精髓,这些都是由于没有研究透中国古代美术史。研究中国古代美术史就知道,明代中期以前,我们强调的是意境,笔墨是为造型服务,帮助意境塑造的。比如从元四家到明代吴派的沈周、文征明,都是强调意境,没有强调过笔墨。如果我们知道这段历史,我们就会认为笔墨不神圣,笔墨只是中国美术史上一个阶段的现象。当然笔墨是个好传统,但是除了这个好传统以外,我们还有别的好传统。

   美术文化周刊:现在说到中国画就是水墨,那水墨是不是可以成为中国画的代名词呢?

   林木:我们今天年轻的艺术家,一提到水墨就是中国,中国就是水墨。殊不知,在水墨出现之前,中国画是丹青的天下。水墨作为一个思潮,它的出现是在中晚唐时期,真正形成风气是在南宋。我们今天把水墨当成中国画代表的观点,就比较片面,不知道此前是丹青的世界,之后在宗教画、民间艺术和几乎所有的宫廷艺术领域同样还是丹青的世界。

   为什么这个色彩没有引起我们的关注,是因为水墨是文人强调的,而中国画的历史是文人在书写,于是就给我们造成一个假象,水墨就是中国画,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假象。实际上,如果从绝对数量上来讲,水墨在中国美术史上占的数量可能0.1%都不到。

   所以我说,研究古代史就会发现,水墨不一定那么神圣,水墨也不一定能够代表中国画,它代表的是中国画传统里边的文人画分支。其实把水墨纳入中国绘画的系统里,它也是一种色彩,是中国画象征色彩体系里边的道禅倾向的色彩。如果我们有一个全盘的观照,就会知道,水墨与色彩并不对立,他们是同一个系统里边的两个分支而已。

 

   评论家必须具有独立性

   美术文化周刊:你在美术史论的研究中,经常会提出一些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你觉得在美术研究中,比较重要的是什么,有什么可以分享的心得?

   林木:我的思维方式,与很多同行不一样,原因可能就在于我涉猎的范围要杂一些。我比较注重从中国美术的大系统里来看待问题,而且美术是属于文化的一个分支。所以为了让自己尽可能地避免片面,就要尽可能地丰富知识结构,而且不仅要有知识结构的广、博、杂,还要有专业的精深。

   我对美术史的研究是从古代史开始,最初研究唐宋以来的文人画历史,然后又研究中国古代画论,后来又研究明清,这些都有相关著作或编著。一般研究明清的,都说明清绘画最衰落,而我第一个提出明清绘画不仅不衰落,而且繁荣;不仅繁荣,而且非常繁荣。为此,我还写过明清文人画方面的专著《明清文人画新潮》。

   搞现当代艺术的一些人,往往不太了解中国古代传统,孤立地看待现当代美术,于是就把传统割裂了,出现很多肤浅的当代艺术。现在有一种普遍的观念,视我们的文化传统为敝履,这个在全世界的民族里边都是罕见的。我对所谓的现代性、当代性不感兴趣,我们的艺术走到今天,就自然具有今天的一些特征,但是我们往往一论现代,西方的参照性就来了,一论当代,美国的参照性就来了。

   实际上,整个世界由于物质本身的运动都是在不确定的、随机的、偶然的、不可重复的条件下进行的,西方人自己的文化传统里边生发出来的路径,他们自己都无法重复,我们为什么要重复他们?我们有我们自己的传统,我们有我们的时空,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走我们自己的路。

   美术文化周刊:当今的美术批评有哪些是需要注意的?

   林木:客观地讲,我的本行就是研究美术史的,不是一个专门的美术评论家。但是中国所有的美术史家又毫无例外地都是美术评论家,这是中国特有的一个现象。这本来应该是好事,但我们往往做了美术理论家之后,就不去研究美术史了,因为美术评论里边的利益很大。

   很多评论家在画家面前颐指气使,实际上,如果自己懂画、画过画,就会知道画画也不容易,在画家面前,还要有一份虚心与尊重,且不可居高临下。评论和画画互相之间是平等的。当然有些画家看不起理论家,这样也不对。

   评论家必须具有一种独立性。我们的美术批评太为市场服务了,就很容易丧失自己的地位,这是一个很严重的倾向。另外,今天的很多批评家不具备美术批评家的专业素质。我们美术评论界门槛很低,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来评。画挂在那里,每个人都有权利说,但是你要号称美术评论家,就要具备美术评论家的资格。但是我们的很多评论家不知道我们自己的美术传统,连画是怎么画出来的都不知道。一些不懂美术搞美术理论的人,只是因为英语好或背功好,考上了硕士或博士,连纸、墨是怎么回事都不清楚,从纯理论到理论,而且知识面比较窄,最初可能还战战兢兢地评一下,后来发现大家还买账,胆子就越来越大,开始信口开河。这种人在理论界、评论界很多。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 资讯快报
  • 学术交流
  • 市场透视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