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荡山的旑旎风光和独特的地理地貌,吸引着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踏访探游。徐霞客三访雁荡山,以洋洋七千字的《雁荡山日记》,细绘奇峰;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游历雁荡山后写下了《雁荡山记》,为其地质奇观留下传世珍宝。张大千、潘天寿、黄宾虹等画坛巨匠也曾驻足于此,汲吮着雁山云水的精华和灵气。这座“东南第一山”,早已成为天下画家憧憬的“朝圣之地”。
吴林防先生与其他山水画家一样,寄情自然,怡情山水,善于在自然中寻觅创作密码。十几年间,黄山的奇松、华山的险峻、武夷山的秀丽、泰山的高大……神州的名山大川皆留下了他悠然而行色匆匆的身影。
2019年1月6日是他慕名首访雁荡山的日子。虽说中国的名山大刹不胜枚举,他也见惯不惊,但初次涉足号称“东南第一山”,心里的激动和好奇同时迸发。他找了一家旅馆草草住下,便急不可耐地四处游赏:早出晚归丈量山径,卧山静观云起雾涌。
游历了近一个月后,吴林防先生在雁荡山销声匿迹了,但他的身影出现在其他名山大川。大约过了二年又七个月,人们再次看到吴林防先生在雁荡山现身了。他逢人便讲:“这二年走了好多地方,总觉得还是雁荡山水好。”连他自己都未曾料到,这一留,竟然是四个春秋。
这份对山水的执着,或许早已埋下伏笔。 1963年8月13日,河北省东光县一个贫瘠的村庄,一名男婴呱呱坠地,取名林昉。男孩聪明懂事,勤奋好学,在小学就是一名黑板报的“小编辑”,粉笔末里藏着对绘画的懵懂热爱;高中时又受到美术老师点拔,益发喜欢美术,素描本上的线条日渐灵动。1985年,他考入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当年考上大专美术专业的河北省仅有十八人,他是其中之一。1989年毕业后分配到河北师范学院美术系任教。他1992年调入天津市企业管理局工作,1995年随着下海潮辞职了。
在商海打拼多年,他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但他不是一个特别爱财的人,他活得不自在,他认为自己属于画画的,他的命运没有别的抉择,2012年他毅然重拾画笔,回到了真正让他心安的丹青世界。
为了专心画画,2021年9月20日他第二度踏进雁荡山,在能仁寺小住后,租下了罗汉寺对面一间40多平方米的简易棚屋,简装成创作室、卧室、会客室,这里却成了他与雁山对话的精神家园。我曾在他的会客室落座,看着斑驳的墙壁和堆叠的画纸,怎么看就像一个陋室,我不禁惊诧,多少画家在此停留不过七八日,他是如何在这个陋室里熬过四个年头。后来得知,为了心无旁骛地画画,他辞别妻女,孑然之身客居异乡,这份舍弃与坚守、恬淡与追求,比雁荡山的岩石更显坚毅。
雁荡山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东南第一山”之别称,均指依托其地理处境,突显独特的奇峰怪石、飞瀑流泉、古洞畸穴和云雾缠绕、山水秀丽的自然奇观,其名由此而来。吴林防先生置身宛如仙境般的雁荡山“修炼”,不仅是体魄和意志的锤炼,更多是接受山水画艺术的浸润和滋养。
在四个年头里,与他相依为命的是一条善解人意的“卡斯罗”犬。他带着它,翻山越岭,披荆斩棘,爬坡过坎,足迹几乎遍及雁荡山的洞天畸穴、奇峰怪石和溪瀑寺庙。他观察日落日出、昼夜轮换、阴晴更替、云雾氤氲的山水气象变化;春夏秋冬繁花似锦、荫浓如盖、层峦叠翠、草木凋零的易季自然之奇观。他或立或站,或趴或卧,总要寻找一个绝妙的观察视角,将景物看个通透。有时候饥肠辘辘头晕目眩,有时候困乏的手脚颤颤发抖,在嶙峋的羊肠山道上不知绊倒了多少回?瞧那紧随身边的“卡斯罗”伸出舌头,喘着粗气,盯着他看的憨态,瞬间成了他最暖心的慰藉。
感触最深是雁荡山移步易景、千变万化、鬼斧神工的大自然奇观,令他叹为观止。
与其他画家现场写生不同,吴林防从来不带画夹出门,他将雁山的峰、石、云、瀑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刻”入心里,做到心有千山万壑与气象万千,回到寒舍后再落笔,将“腹稿”变成写生作品,“搜尽奇峰打草稿”,这样的好处突出了素材经提炼加工后多了层意境的灵动。
他常常整宿不眠,画纸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笔墨在画纸上层层加重,画面渐渐“显山露水”,又不断高大挺拔。看见那些鲜明线条与墨彩,浑身活跃,仿佛有使不完的画画劲儿。有时候来了创作灵感,这激情哪怕在深夜,一骨碌翻身起床,挥毫泼墨,潇然“追山”。浓墨用笔,是他创作山水画的显著特点,彰显山川的厚重和雄壮,增强作品艺术感染力和视角冲击力。
中国的山水画深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儒家文化的影响,突出山水画的厚重与灵动、沧桑与灵韵。画山如画人,反映人的内心世界,所感所悟,所盼所望。讲究阴阳和谐,追求人世间的圆满和幸福…… 诚然,吴林防先生深谙其道,娓娓道来,反映出他深厚的山水画理论基础。
受到雁山雁水熏陶的吴林防先生,其山水画风格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气势磅礴的崇山峻岭、奇岩怪石或萧然枯山的画面上处处透射出刚柔并济、阴阳兼容的传统山水画精粹。融合、隐喻着吴林防先生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理念。在中国的三大名山中,吴林防先生认为,黄山如道家之雄,庐山似阴柔之水,唯有雁荡山含蓄、内敛的山水特征,最符合中国文化底色。他又说:“雁荡山美的醉人,难以形容,也难以用山水画去表达。是’上天最后甩了一把泥巴’,赐予了雁荡山绝伦的美。”
作为吴林防先生的同窗好友、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万鸣非常欣赏、肯定吴林防先生山水画风格和艺术水平,以“北宗”山水画见长的著名山水画家、教育家,天津美术学院何延喆教授对吴林防画作的点评简扼直白:“从黑暗中透出光明。”多年来,全国性的画展邀请函纷至沓来,吴林防没有太在意,他只顾埋头画画。如今,他最大的愿望是举办个人画展,将创作的一百多幅雁荡山作品公之于众,让更多的人知道:这里的美值得被发现和看见。
临别时,他望着远处的山峰轻叹,不无感慨而遗憾地说:“待了四年,还是没看透雁荡山……”
大画家刘海粟曾栖身黄山作画,将黄山视为老师,离开黄山后仍念念不忘:“昔日黄山是我师,今日我是黄山友。”对于钟情执念于雁荡山的吴林防先生,换一句“昔日雁山是我师,今日我是雁山客”,何尝不是他眼下最真实的写照。
2025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