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陈志平:人与文是书法的根基(图)

陈志平:人与文是书法的根基(图)

2014-08-26 09:46 文章来源: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湖北鄂州人,美术学博士,现为暨南大学教授、书法研究所副所长、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教育部高校美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书协主席团成员、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长期从事书法研究,著有《黄庭坚书学研究》、《陈献章书迹研究》、《书学史料学》、《北宋书家从考》等多部专著。著作《黄庭坚书学研究》曾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类一等奖、教育部高校优秀社科成果奖、广东省第八届鲁迅文艺奖等。

□采写信息时报见习记者陈宇强摄影信息时报记者陈文杰

暨南大学校园内有一栋别致的建筑物,因墙身是白色而被师生戏称为“白宫”。这栋建筑物曾经是校办公楼,而今成了艺术学院的主体。陈志平在这栋富有历史感的小楼内拥有一间书房,授课之余便在此看书写字。采访陈志平那天正值大雨,记者撑着雨伞,拾级而上。推开稍嫌“古老”的木门,颇有几分“穿越”之感。

陈志平的书房干净简约,除了两橱书、一张写字台和若干杂陈物品外,余下的位置刚好放下一对沙发和茶几。就在这间“小”书房里,伴随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陈志平和记者分享了他在阅读和书法创作、研究方面的个人感悟。

从“信马由缰式”阅读到应用式阅读

陈志平认为在大学时期的那段时间,可谓他的阅读生涯当中最无拘无束、天马行空的阶段。

陈志平说:“我研究生之前的阅读,那可以算是真正的阅读,因为没有太大的功利性。除了必要的为了完成学业的阅读外,我可以将阅读的视角伸向任何地方。当然主要还是集中在文史哲几个方面,因为这是我的兴趣点所在。早自习时间别人都在阅读语文课本,而我却背诵起了《文心雕龙》。”

 

 

从那段时间信马由缰式的阅读中,陈志平获益良多。“对经典的作品,我往往是大块背诵式地阅读,这段经历可以说是我学术生涯里至为重要的一环。”

陈志平回忆说,那时候没有人告诉他有什么必读之类的书目,他几乎是在图书馆里进行“扫荡式”的阅读。“我现在不会给学生开书目,我选择让他们把整架书都读完,因为我当初阅读就是这样子的。在图书馆里,我将编号为K类(历史地理)、I类(文学)、B类(哲学)、J(艺术)这几类的书基本上都翻了一遍。其中我认为重要的书会进行精细的阅读。”

自由的阅读在研究生阶段开始被具有功利性的研究式阅读所取代,陈志平将读研至今的阅读称为“用书”。他说,之前的阅读是快乐而自由的,没有一个聚焦点。读研后则不然,读书是为了做研究,所以要深入,而且要吃透。这两者阅读的心态和效果并不一样。

书法欣赏重在背后的人文价值

跟随欧阳中石先生攻读美术学博士之后,陈志平南下广州,从事书法研究和教学至今。陈志平认为,书法教育重要的是传承文化,而不是培养书法家。如果教育的目的仅仅停留在把字写好这一层面之上,并不能完全体现出书法教育的真正价值。

在陈志平看来,中国书法的传统具有多质性。从唐代到宋代,书法经历了非常大的转折,那就是出现了“归本于人”、“先文后墨”的倾向。陈志平认为,苏轼概括的“画→书→诗→文→德”依次从属的关系,正是北宋以来将文艺归本于人的必然结果。宋代以来,“画”向“书”靠拢,“书画”向“诗”靠拢,“诗书画”向“文”靠拢,“诗文书画”一齐向“德”(人心)靠拢成为整个时代的趋向。就书法而言,人格化和文学化成为历史的必然。

陈志平特别强调,如果要找出中国书法史上三个代表人物的话,非王羲之、颜真卿和苏轼莫属。王羲之是真正意义上的书法艺术家,而颜真卿和苏轼则分明契合了书法人格化和文学化的传统。宋代以来谈书法,不再强调书法作为艺术的特性,而是更侧重于背后的“人格”和“文学”的因素,所谓“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先文后墨”即是指此。这一传统在当前形势下仍旧具有积极的意义,因为这保证了书法的品格和文化高度,不至于将它降低为一种与“射”、“御”同科的杂技艺术。

“现在对书法的理解只是注重艺的部分,我觉得这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去挖掘书法背后的人文深度,即人格和文化修养方面的深度。当然这是一种逆流而上的做法,有识之士应该为之努力。”陈志平说。

 

 

以人物为中心的书法史研究

陈志平的书法研究主要以三方面为主:其一,以人物为中心的宋代书法史研究。其二,古代书论文献的整理;其三,岭南书法史的研究。其中第一方面是研究的重点,他过去十多年的成果也主要集中于此。

陈志平认为古代的书法家都具有综合的文化身份,像黄庭坚既是诗人,同时也是理学家。有关书法的所有叙述、评论、鉴赏、研究都离不开背后的“人”的因素。“因此,在当今各种观念和思潮在不断冲击传统学术的背景之下,坚守传统学术的立场与继承‘知人论世’的传统,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旧是书法史研究的主流和必须坚持的方向。但是研究书法不能止于书法。”

当初在研究黄庭坚的时候,陈志平就将黄庭坚的文学著作纳入研究范围,并深入探讨了“文字禅”与黄庭坚的关系。“原来学界认为文字禅只是指文字或诗歌。但如果只是研究文字及诗歌,我发现很多问题没说清楚。我则从佛教对待‘文字’的立场出发,论证了‘文字’的广被性,最后将书画也纳入‘文字’之中,从而为解决禅与书画的关系问题找到了突破口。顺着这一思路,我又论证了北宋诗文书画一体化的问题,为贯通黄庭坚的诗、书研究提供了学理依据。”

私人阅读

书法通于佛法,阅读便是修行

信息时报:有种观点认为现在的书法家不太喜欢读书,你怎么看待这个的问题?

陈志平:这是个时代的问题。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宽一点,就会发现画家不重视书法,书法家不读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古人强调“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一方面是说“道”、“德”、“仁”比“艺”更重要,也说明“道”、“德”、“仁”难度比“艺”更大,所以古人对从事艺术者有“玩物丧志”的警告。书法比绘画难,读书做学问比书法难,而成就德业比学业更难,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当代人的惰性造成了书法背后人文精神的流失。

我认为书法通于佛法,《坛经》中有“知见香”的说法,“知”即知识,见即闻见,以这种“香”来熏染人的本性。因此可以说,阅读便是修行。对书法而言,读书所获的气息必然会熔铸于点画字迹之中,而通过临摹古代的经典作品,我们可以近距离触摸古代那些“一流人物”的心灵并获得某种信息的传递。

信息时报:能给书法爱好者与我们的读者介绍一些书吗?

陈志平:书法方面的论著我不想推荐,因为这些并不是急需的。对于想学书法的人,除了有必要读些书法方面基础的书籍外,我推荐两本书:一种是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另一种是朱东润先生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我觉得这两本书是步入文史领域的入门读物。至于书论、画论,退一步读是可以的,因为毕竟是枝叶,而文史基础则是枝干。没有这个东西,其他一切都是空谈。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