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蓓欣近影
岁月的洗礼,生活的体验,是赵蓓欣绘画艺术创作的源泉。作为北票一族,这些年来感同深受,那就是要做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就要走一条荆棘路。这里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你将要甘于落寞;另外一点是你没成功以前基本上不能以此为生。大凡北漂的人都经历过寂寞和艰辛、酸楚和壮阔。那是只有在远离了家园,远离了父母和亲朋好友,要面对全新的人和事,面对自己的孤独和无助,甚至无奈,却仍然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的时候,才会有的感觉。说起漂泊的痛苦,她说自己常常会在一个黄昏时分看着匆匆行走的人产生一种伤感,或在看到旅雁夜飞的时候”滄然而泪下”。她时时会有一种”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閃深和浅”的恐慌和慌乱。但是,她又经常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回过头来想这一切的一切,就觉得这一切的一切对于自己一个搞绘画艺术的人来说,其实是一种“腐化了的幸福”和心灵的享受。只要自己能不断地在这种骚动与宁静之间穿梭,就一定能够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也只有这样采集到瞬间的灵感,才能成就自己的绘画艺术。她就是这样不断地感受寂寞,不断地嘴嚼、消化、回味痛苦,然后在寂寞孤独中把收集到的灵感,慢慢释放到宣纸上,最终形成自己的绘画语言和风格。她的那幅《金秋》可能很好地代表了这种心情,成熟了的向日葵却在丰收在望时,谦虚地低下了头。
绘画艺术属于造型艺术,造型艺术离不开生活的原型。现实生活中的赵蓓欣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居家生活中处处充满生活气息,她那闺房里处处摆满着各种各样的鲜花,这些美丽的鲜花,不仅可以改善她的家居环境,陶醉她的情操,更可以作为她绘画写生的载体。她在休息的时候,就是面对鲜花观察写生的时候。她说大自然应该是广义的,不能认为只有走进大山,走进田野才是走进大自然,只要心中装着自然,就处处自然,时时刻刻可以拥抱大自然。她的许多花卉作品的创作灵感,都来自自己新手培养的鲜花。当然,由于她经常外出写生或者参加社会活动,家中的鲜花难免会有缺少照料的时候,因此她家的鲜花总是常换常死,常死常换。每逢此时,她会有一种黛玉葬花般的伤感和无奈。为了这她还特意换些耐干旱的花卉品种,如吊兰、仙人球等。即便如此,仍然时常有花卉夭折。她只好不断地往家买花,不断地往外扔盒。为此,有朋友给她出主意说,你干脆在花盆里种上辣椒、茄子算了,那样的话,黄了杜鹃,红了辣椒,照样一年四季花盛开。听着这些话,甜妹子赵蓓欣开心地笑了!对,我就是要“黄了杜鹃,红了辣椒”!
跳出小我感受世界,突破自我开拓进取,是赵蓓欣绘画艺术跳跃式发展的标志。她的绘画经历了由郁闷寡欢到阳光灿烂的思想和艺术转变过程。她以前喜欢画些殘枝败叶的花卉,以追求艺术的残缺美。后来老师们给她指出这种伤感题材的重复不适合她今后的创作道路的发展,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年轻画家应该是积极向上的,非常阳光的,作品也应该是充满朝气和生机的。她听了老师们的话后,反复思考,最后她发现绘画创作不能以画家个人的情感喜好为轴心,而应该与社会进步和时代精神相合拍。她认为,在绘画里如果观众喜欢,那就是一幅好作品。艺术的审美价值观,除了个人的兴趣、个性和知识修养外,与其所处的人文和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我们谈论作品的好坏,基本上是因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总认为有一个客观标准的存在。但是,把一本书上看到的或是别人定下来的审美观作为评审标准,多少是抹杀了艺术上最需要的独立性,也为画家带来没有必要的框框。所谓好坏,只是一个相对的比较,没有客观的绝对性,而且这样的比较也只能放在同一或相似的题材里。不用说人物和山水、花鸟之间很难比较,就是在花鸟画里,把工笔、大写意和小写意放在一起,或者是同是写意,一张是整幅大景,一幅是浅饮薄斟式的小品,放在一起比较也是不切实际的。面对同一景物,每位画家的价值观各异,绘画创作的切入点也必然会各有千秋。作为画家不是不可以画残枝败叶,但不能当作艺术创作的全部内容来描绘,如果将其作为自己的全部创作对象,就会有违美术的真正艺术功能。她把自己的创作重新定位在以美好的事物鼓舞人、感染人的这一高度上,把自己的笔触伸向生活的深层,挖掘一切美好的精华,创作了《融》、《化蝶》、《生命》等激发人积极向上的优秀作品。看过她现在作品的朋友都说,过去那种颓废的影子不见了,画如其人,她整个人也变得活泼阳光起来。这种艺术风格的转变极大地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使她的作品不仅有令人振奋的鼓舞,发人沉思的哲理,更有动人心弦的心灵歌唱……
赵蓓欣属智慧型的画家,善于用心画画是她的又一艺术特点。这个用心不仅仅是指她画起画来“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说她画画善于用心思考,她的绘画创作是在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她以心灵映射万象,画景物以言情,将一草一木都是彰显人性文化;一花一石,皆是她心印的象征。她要求自己的作品必须是自己生命的震撼,都是空明的赏心,用心于天地之外,使万境侵入自己的生命之中,染上灵性。具体作画的内容,她经常喜欢画一些瞬间的感受,因为那带给她一种冲击力,能够振憾她的心灵。如作品《对话》中表现的是一只母鸡与小鸡的对话,通过的小鸡昂起的头和母鸡俯下的身躯,我们看到伟大的母爱,也看到画家内心那股一触即发的女性温情。她每当创作完成一幅作品之后,总要进行反复的反思,这一过程是许多画家所不屑的,但她却始终坚持如一,她认为这是自己学习绘画的一个重要部分。她就是这样把认为满意的画留下,把其它的丢掉。但她除了从自己认为满意的作品里“取其善而习之”外,还从那些自己不满意的作品中“取其过而改之”。她经常在画完一张新的作品时,就接着去认真思考,如何完善、如何改进。回想一下,在创作过程的各种手法,用笔、用墨、用色的尺度,所画出的作品是否能表现出当时的感觉来,是否可以感动自己。因为,只有那些感动了自己的作品,才能更深切地感动观众。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的赵蓓欣,中国画绘画艺术的基本功是扎实浓厚的。但是,她并不满足于学校学习掌握的知识,她还经常学习临摹一些宋画,因为宋画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她临摹古人作品时抱着分析批判的态度,怀着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情感的目的而进行临摹,知所弃取,营养滋补,做到临摹古人作品“进得去,出得来”。除此之外,她还十分注意学习画论,对于中国画人物的神韵、山水画的意境、花鸟画的格调,她都逐一进行过深刻的研究。她自觉遵守中国画的传统法式,包括墨法、笔法,如在山水画中画石头的“以大间小”、用笔“一波三折”等都无一例外的一一认真遵守。经过多年的理论学习与创作实践,她很好地掌握运用了“繁而不烦,艳而不厌”的美学理论,把哲学、美学和文学融合在一起,形成自己中国画创作的独特画风。正因为她善于学习和灵活运用绘画理论指导自己创作,所以她的每一幅作品都表现出了很强的控制整体和深入细节的绘画功力,可以说都是理智与情感交织的结晶,都是激情汹涌与精心描绘的产物。她在创作中能够做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单纯”而“简约”,“繁”而不“烦”、“艳”而不“厌”、遇“实”而“虚”、遇“显”而“隐”,以一胜百、以简胜繁、以白胜艳、以虚胜实、以隐胜显,将传统的中国画艺术与人生哲学的精华运用了极致,受到专家与观众的高度肯定,以致她的作品一旦展出,便很快就会被收藏家抢购一空的真正原因。 画画虽然是痛苦之旅,寂寞之行。但愿我们的老乡赵蓓欣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一路跋涉,一路欢歌!在枯燥的创作过程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享受艺术人生!
附:赵蓓欣简历 赵蓓欣,女,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菏泽人,现居北京。2000年09月--2002年10月,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重彩高研班,2004年3月进入由中国美协和中国画研究院联合举办的全国十届美展创作研修班。现任中国民主建国会北京市委员会会员、中国华夏名人书画院副院长。先后在北京、上海、杭州、青岛、大连、鞍山、泉州、苏州、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台湾等地举办个人作品展。另有大量作品散发于《美术》、《中国美术》、《荣宝斋》、《艺术市场》、《艺术与收藏》、《中国画家》、《中国画研究》、《艺术状态》、《中国书画报》、《羲之书画报》、《香港文坛》、《泰国日报》、《瀚海夏季拍卖》等报刊,并有一批作品被美国、英国、新西兰、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孟加拉、泰国、马来西亚和台湾、香港、澳门等众多国家和地区的政要及艺术馆收藏。出版有:《21世纪有影响力的画家个案研究--赵蓓欣》、《中国实力派画家--赵蓓欣》、《中国结--赵蓓欣》等画册。 1999年8月《鹏程万里》获中国美协主办的“亚亨杯全国书画大赛"优秀奖(河南郑州);1999年9月 获中国美协主办的“新世纪书画大赛"优秀奖;(河南.郑州)2001年10月《长相依》获中国美协主办的“新时代全国书画大赛"优秀奖;(北京.中国美术馆)2002年10月作品《云》参加全国第五届工笔重彩画大赛获优秀奖(北京炎黄艺术馆);2003年2月 作品《融》参加全国花鸟画大展获优秀奖;(中国甘肃)2006年8月参加瀚海拍卖并进入“翰海中国书画专场”成交前十名(北京);2006年9月参加由《艺术状态》主办的全国实力派女画家联展(北京 炎黄艺术馆)。
(责任编辑冰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