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国画 > 曾来德作品赏析

曾来德作品赏析

2009-08-03 14:35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冬至寒林图

   曾来德是当代优秀的书法家。他以书法入画法,从独特的角度进入山水画领域,创造了宏阔新异的境界,如他的书法一样,山水亦是自出机杼的独家面目。但仔细看去,中国传统艺术的全部辩证规律都在其中。来德对传统艺术的解读很个人化,他从传统中汲取菁华,变通前人语言,在大黑大白的起伏中不失精微的情感表露,这与他的书法一脉相承。都是极具个人色彩的“曾家样”。

   中国画讲意气,强调“得意忘形”,以“气韵生动”为审美法则。事实上画之气韵就是画家人格、思想、才情的表现。郭若虚说:“凡画,气韵本乎游心,神采生于用笔。”

 

 

 

 

 

峨眉接天光图

   来德笔底有种天然的浩荡之气,他出笔甚快。“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遍九州。我书臆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借用苏轼这几句诗可以形象地说明来德书画创作的态度和过程,他的创作,有“兴来”的冲动,有“倏忽”的敏捷,有个人情绪的自然流露——“臆造”、“无法”。没有事先谋定的格式,也没有刻意标新的念头,完全根据个人意识的需要自由挥洒,如出岫的行云,亦如顺势而下的流水。“臆造无法”,毫无娇饰之态而达到真情的自然抒泄。

   来德在笔墨上表现出一种阳刚气度、大书大写的民族精神。这种绘画形式很现代,具足形式感,而这一点前人并不强调,这大约是时代使然。一个心胸博大的人,画不可能气短,亦不会精工雕琢。“笔所未到气已吞”是来德的惯常状态,在中国绘画史上,这是一种带有传承的格局,往往是才情禀赋均高者的作为。这种审美创造的随意性与禅宗思维过程的“无往”、“无缚”,有一种内在的对应关系,不粘滞于外物,不拘泥于定法。“菩提本无树,何处惹尘埃”,来德表现出的是一颗天马行空的自由之心。

 

 

 

 

 

光雾山图

   来德的焦墨山水有形而上的玄涩感,又有形而下的沉郁美;追求的是“山川军厚、草木华滋”的境界,是继承传统精神之后的一种探索。

   他的山水画“淡墨每次于浓墨”(清·龚贤语),求大气魄,找大气象,淡墨在浓墨之下。作品以大块黑白关系组合,表现一种钝厚的张力,突出自然山水的气象,追求一种“目不见绢素,手不知笔墨”的自由状态。求取心象的一种宽厚博大的静态美。宗炳认为:道映十物,需要贤者静气、净心去体味。山水之形象中蕴含着道、体现着道。来德作画,先平心静气,如写大草,用笔皴擦捩转,随意生发,浑厚而浓郁。正是这种别开生面的笔法,产生了另外一种朴浑厚重的韵致。笔墨生气韵,气韵驱笔墨,以笔墨运气而得势,所谓的精彩就是由笔墨所生发出来的“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

   “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是说天下万物都遵循着自然之理。艺术创作讲的最高原则是道法自然,中国画之根本亦即在此,“师造化、得心源”是求道和悟道的过程。来德以其朴茂的笔墨、无限的意趣,达到艺术表现的自由。山川是神圣的,自然是永恒的。大音稀声、一默如雷等词语都在说静的“空”与静的“纳万境”与“无尽藏”。来德懂得这些禅的至境。山水作品里不必留有人迹,甚至罕见草木,但亦可神游,他经营出了静穆空寂的宇宙至境,这是东方古典哲学下的山水艺术的至境。

 

 

 

 

 

青城暮霭图

   中国山水画美学要求山水画要表现宇宙之生机,天地之造化,并把这一原则作为终极追求。唐代朱景玄说:“画者,圣也。盖以穷天地之不至,显日月之不照。”中国画自明末清初起,曾一度沉迷于“仿”、“拟”的笔墨至上的游戏之中,虽然继承了文人画的雅玩趣味,但所体现出的人文思想与人文关怀逐渐淡化,这是我们今天弘扬笔墨文化时必须警惕的问题。

   我是个笔墨论者,但我不认为前人的笔墨程式一成不变,技术绝不能成为僵死的教条。更何况,笔墨绝不仅仅是技术,笔墨更是一种与“道”相通的艺术,也由于这种派生于中国古典哲学的艺术现象有着某种文化属性,所以,我称之为笔墨文化。这是个宏大的领域,各种探索都有向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只要它符合笔墨的辩证规律。符合“法——理——道的逻辑延伸,它的未来是没有穷尽的。

   所以,我认为,来德山水画的探索,是传统的延续。更是对于沉迷表现自我内心情趣的笔墨游戏的一种反叛,是传统笔墨向未来发展的一种可能。因此,我欣赏来德的山水画探索。

 

(责任编辑海星)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