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油画 > 波洛克《教堂》作品赏析

波洛克《教堂》作品赏析

2009-08-05 13:41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小教堂——小说里大多都是这样写的。它伫立在我的面前,并不坚硬,却有些薄脆。它向我倾斜着,影子洒落到我的长沙发上。我半躺在我的长沙发上,窗外下着雨。只要一下雨,我就会想起看书了。于是,我一页一页的看那些冒着微酸雨味的文字的小教堂。

   我真的十分羡慕那些小说作者,他们从小就去小教堂。去自己村子里的,或小镇上的。他们跟着自己的父母,去小教堂望弥撒。身旁的别人,也都是自己认识的大人和孩子们。那是他们的日常生活,必须的生活。我忽然发现,去那里的每一个人,都像是从小教堂分出来的一样。是分出来的,之后他们四散开了。但不论他们走到哪里,都会带着小教堂的神情和给予。其实,这也是一种永远的“分不出来”,永远的形影不离。

   我想到,他们比我多了一个可去的地方,甚至比家还可去——那是一个与灵魂紧密相连的地方,一个离天最近的地方。我感谢波洛克,是他的《教堂》,唤醒了我对于“教堂”这个概念的隐性感受,以及它曾经浸入过我生命的那些间接经验。我的成长,灵魂这一方面的,不能不说与小说有关。我喜欢读小说,但是我不写。

   小说中的小教堂,我根本无法亲自去,而那些世界著名的大教堂们,我是有可能去的。对于这种小教堂的“不可能”,我怀着多么亲切的感情啊!这也是我的缺失,在我年少的时候,没有一个大人领着我的手,去那样的一个神圣的地方。由此,我的生命里没有唱诗班的歌声,没有管风琴带有喘息的声响,没有幽暗中神甫说话的回声,等等——我认为,这些“没有”,都是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应该有的。这一个地方,不是小教堂没有关系,是别的什么地方也行。但它一定要与我的灵魂有关——从我一懂事就一定要与我的灵魂有关。

   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写到,他从小就陪着父母,去贡布雷的小教堂望弥撒。“我们进去时走过的古老门廊呈黑色,墙面上坑坑洼洼,就像漏勺一样,门廊歪歪斜斜……彩画玻璃窗,只有在阳光不强的日子,才绚丽多彩。因此,看到外面是阴天,就能确定小教堂里会像晴天那样……”这部书前面有图片插页,我非常喜欢第12张彩照——底色全是黑的,一个十分平面的略带一点剪纸味道的拱形彩画玻璃窗,平摊在黑色的背景上。这张照片,拍的就是贡布雷小教堂的彩画玻璃窗。

   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自画像》,他也在这部自传体的小说中,用大量的文字在写小教堂。那时,乔伊斯上寄宿中学,每周六都和同学们一起去小教堂望弥撒。我很喜欢这几行:“斯蒂芬(乔伊斯在小说中的名字)坐在小教堂第一排的凳子上,阿纳尔神甫坐在圣坛左边的一张桌子边。他肩上披着一件很笨重的外套,惨白的脸拉得很长,他患了风湿,话也说的断断续续……我亲爱的孩子们……”N页,阿纳尔神甫都在断断续续的讲灵魂、死亡、审判、地狱和天堂。他讲一会儿,就会加上一句“我亲爱的孩子们。”然后再接着往下讲。“我亲爱的孩子们!”我每读到这一句,心里就热一下,就意识到我自己在那样的热中,置身于遥远的小教堂中,一刹那又回到今天。

   从小的对于小教堂的经历,会留下怎样的痕迹?波洛克由此创造了这个世间绝无仅有的《教堂》。我认定他画的教堂,注定是他小时候总去,长大了也一样总去的小教堂——在那里他一直在听灵魂的声音,再具体一点他一直在听有关灵魂的讲述,那一遍又一遍的讲述。因而,他灵魂的处境被自己所关心,成为一件一生的事情。于是,这样的教堂才会抽象成这样——这是对小教堂的内心体验,而不是对小教堂的外形表达。(张力勤)

 

(责任编辑海星)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