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历代出土玉器层出不穷,种类繁多,内涵丰富,其中西汉出土玉器最为丰富,不仅玉质优良,而且设计新颖。这里选取巢湖市放玉岗、北山头和涡阳县石弓山西汉墓出土的10件和田玉质的精美玉器,供读者鉴赏。
朱雀衔环玉卮
卮,古代一种盛酒器,流行于战国和两汉时期,主要有玉卮、漆卮、铜镶卮等。这件西汉朱雀衔环玉卮,为和田玉雕琢而成,玉质温润有光泽,局部有黄褐色沁痕。卮为圆筒形,平底,三足,高9.8、口径7.91、底径7.4、壁厚0.3厘米。卮的一侧高浮雕一只展翅欲飞的朱雀,头高出卮口,口衔绞丝活环,双目微凸,两耳上翘,两腿立于高浮雕螭虎的背部。螭虎圆眼,张口,尖爪,胸部阴线刻“滴水纹”,绞丝尾呈“S”形向上翻卷。卮的另一侧高浮雕一只立熊,神态灵动,与朱雀相呼应。熊身弯曲呈环形扳手,扳手的两侧浅浮雕两只凤鸟。整个器身图案自上而下分为五层:第一层浅浮雕兽面纹;二层和四层均为浅浮雕勾连云纹;三层为浅浮雕龙纹;第五层为浅浮雕龙凤纹。古代的卮主要由盖和卮体组成,该玉卮无盖,是原本无盖,还是有盖已被毁坏,不得而知。
从考古发掘出土的卮来看,这件西汉玉卮具有战国的遗风,上下左右四方连续纹饰,组成的图案相互对称,构图主次分明,布局错落有致,雄浑古朴。整器集高浮雕、浅浮雕、平雕及镂雕、阴线刻等多种技法于一器,设计新颖,雕琢精细,堪称古代玉雕一绝,代表了西汉玉器雕琢技术的最高水平,是当之无愧的国宝级文物。
朱雀纹玉卮(西汉)
此件和田青玉雕琢的玉卮,通高11.2、口径6.7、底径6.6、壁厚0.4厘米。卮身为圆筒形,由盖和器身两部分组成,以子母口相扣合。盖的中央饰柿蒂纹,边缘等距离高浮雕三组漩涡纹。突出的是卮身高浮雕一昂首挺胸的朱雀,雀体拱曲形成环形扳手。朱雀尖嘴(微残),两眼炯炯有神,双冠分开微向上翘,胸部圆平,阴刻一“几”字纹。浅浮雕的双翅如同绸带上下翻卷,短腿利爪,两腿之间浅浮雕一心形纹饰。卮的周身以谷纹为主,云纹为辅,平底,三足,底部阴线饰柿蒂纹和流云纹。
《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赐之卮酒”。《汉书·高帝纪》:“上奉玉卮为太上皇寿”。玉卮在当时就是名贵的酒器。朱雀纹玉卮典雅的造型、巧妙的构思、精美的纹饰和精雕细琢的工艺,堪称汉代玉雕器皿中的珍品。
龙凤纹玉环(西汉)
此环为和田玉雕琢,质地纯净温润,扁平圆形,直径9.9、孔径5.7、厚0.4厘米。两面纹饰基本相同,都是运用浅浮雕隐起技法雕刻龙凤穿云。一面内外边缘各饰弦纹一周,内饰龙凤穿于云间。另一面在龙凤之间多雕刻一立兽,侧头、双臂,四肢发达。玉环两面的龙凤均互相缠绕穿于云间,线条柔和流畅,龙飞凤舞,栩栩如生。
古人在制作玉器时,是根据中央孔径的大小把片状圆形玉器分为玉璧、玉瑗、玉环三种。但从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来看,古人对于玉璧的孔径与器体的比例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因此今天人们习惯上把宽边小孔的圆状器统称作璧,而窄边大孔径的称为环。玉环在新石器时期就已出现,纹饰简单古朴,是古人佩挂在胸前或系在衣带上的一种佩饰。
到了西汉,玉环的形制更加丰富多彩,如此件龙凤纹玉环,不仅玉质优良,雕琢精致,而且构图新颖,龙凤形象夸张,雕玉工匠把想象中龙凤腾跃姿势和正跃然而起的瞬间姿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充满着动态艺术的美感。在同时期出土的玉器中难得一见,是为西汉龙凤艺术创新的上乘之作,弥足珍贵。
鳞纹龙玉佩(西汉)
此佩造型别致,构思奇特,为和田玉青白玉质,局部有褐色沁痕。龙的首尾相接而呈不规则环形,直径4.7厘米,中部孔径也不规则,内径约2.4厘米。体扁平,厚0.5厘米。龙为杏眼、短角,口微张衔其卷曲的长尾,尾饰阴刻“二”字纹。前后足折曲饰利爪,腿足边缘阴刻线表示毛发。龙体粗壮刚健,满饰阴线双勾鳞纹,两面纹饰相同。该佩出土于内棺,当为死者生前佩戴之物。
龙纹韘形玉佩(西汉)
韘,古代射箭时戴在右手大拇指以钩弦的用具,以象骨制成,也称“块(玦)”,俗称“扳指”。这件虎纹韘形玉佩由和田玉青白玉精雕细琢而成。器体扁平,略作椭圆形。长4.8、厚0.5厘米。中心有圆孔,上端中部出尖,下面微鼓,背面略凹。突出之处是玉佩两侧附饰对称透雕的虎。虎头向上,张口露齿,细长腰,绞丝尾内卷相接,虎背刻一条阴线为脊。两虎四肢紧抱韘形主体,下部阴刻对称的卷云纹。整器琢磨柔滑,洁白纯净,造型新奇,刀法简练。
韘形玉佩是由韘演变而来,俗称鸡心佩,是一种装饰用玉,始见于西汉时期。最初的韘形玉佩,其形式并未定型,因此较为多样化。目前从考古出土的资料来看,韘形玉佩的附饰多数以龙凤纹为主,而用虎纹作为附饰,并且完全对称,实属罕见,有着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当属汉玉上乘之作。
龙首玉璜(西汉)
这件西汉龙首玉璜,长17.3、宽2.7、厚0.3厘米。璜的两端都是透雕一侧面龙首,形式相同,双龙同体中部相连,上缘中部有一小穿孔,可供佩戴。龙的上唇出尖翘起,大眉压杏眼,长耳微翘,丝束纹作鳃。上下边缘阴线刻弦纹一道,通体满饰浮雕勾连谷纹,两面纹饰相同。和田青玉,出土于内棺。
从大量出土资料来看,玉璜主要用于装饰,多发现于死者颈下、胸部或腹部。安徽江淮地区战国墓中曾出土过多件玉器,此玉璜可说是战国玉璜的延续,不同的是汉代玉璜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都趋于更加丰富多彩,尤其这件双龙合体的玉璜更为别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汉代制玉的高超技艺。
螭虎纹玉带钩(西汉)
带钩是古人用于束腰、钩挂衣领或钩挂饰物之用,通常由钩首、钩身和钩尾三部分组成。它既是一种实用器,也是一种装饰品。这件西汉带钩呈扁长条形,长14.6、宽3.5、厚0.9厘米,是由一块整和田玉雕琢而成。局部有褐色沁斑。钩首及钩尾均雕作龙头形,钩身微弧,两侧各高浮雕一螭虎纹。螭,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蛟龙之属。一侧螭虎的尾巴翻卷到钩面,另一侧螭虎头向钩面,绞丝卷尾。钩体正面阴线浮雕六组勾连云纹,背部有椭圆形钮,偏于一侧,可能是随玉料雕琢。
汉代玉带钩,除继承了战国时期纹饰之外,还有所发展和创新,该带钩螭虎装饰即是新的创举,螭虎交相呼应,浑然一体,展示出一种雄浑豪放的艺术风格。
柿蒂纹玉盒(西汉)
2000多年前妇女使用的化妆品粉盒是什么样子?1997年安徽巢湖市西汉墓出土的这件柿蒂纹玉盒,为人们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实物资料。
此盒为立体圆形,直壁,由盖和身两部分组成,高4.4、直径11.1厘米,盒身口沿镶一圈铜箍为子母口。圆圆的盖面却有五组图案组成,自里向外分别为:第一组为浅浮雕柿蒂纹;第二、三组光素无纹;四组阴线饰四个对称的兽面纹,以勾连云纹相间;第五组阴线饰十二个柳叶组。五组图案用阴线弦纹相隔。盒盖周边饰勾连云纹,盒身饰四个对称的兽面纹,并以卷云纹相间。盒底与盖纹饰基本相同。
该玉盒出土时,盒内还残留有白色粉状物和一个角质蓖,可见它是一件化妆粉盒,质地为新疆和田白玉,晶莹温润。西汉自张骞通西域之后,随着西域交通的大规模开通,新疆和田玉料大量地输入内地,成为我国古代玉器原材料的重要来源。柿蒂纹玉盒既是一件实用器,又是蕴藏着无限情感的艺术品,展现古代妇女爱美的真实缩影。
鎏金铜座玉杯(西汉)
这件出土于西汉墓的鎏金铜座玉杯,是汉代金玉合制器较为精美的一件,和田玉质,洁白温润,造型新颖。通高8.15、杯高4.5、杯口径4.8、壁厚0.12厘米。玉杯身直筒形,平素无纹饰,下端卡入铜座,紧密牢靠。铜座上部饰一对鎏金凤鸟纹,中部细高柄上下饰凹弦纹,矮圈足饰变形凤鸟纹。凤鸟上下呼应,铜座金光闪亮。仅从玉杯来看,还够不上国宝级文物,珍贵的是玉杯有了鎏金铜座的衬托,而“堆金积玉”,身价倍增。此杯的形制,可归入高足杯类。考古发现高足玉杯通常为全玉雕琢,像这类金玉组合的高足杯,实属少见,连皇帝也视为祥瑞,《史记·孝文本纪》载:“十七年,得玉杯。刻曰‘人主延寿’。”因此,一般不会轻易当作日常用品来使用,而是当作陈设品来欣赏。
中国古代玉器其使用价值,在西汉时期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上古时期占据主导地位的礼玉、殉葬玉,已开始逐渐消失,而用于实际生活的用具,如酒杯、粉盒等实用器皿为玉器制造的主流,像“柿蒂纹玉盒”、“鎏金铜座玉杯”的出现,恰恰反映了这个变化。
以上介绍的10件玉器,除涡阳县出土的鎏金铜座玉杯由阜阳市博物馆收藏,其余9件均现藏巢湖市放王岗汉墓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