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愚公移山图》1940年纸本设色1.43×4.24米徐悲鸿纪念馆藏
1940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南徐悲鸿奔走于香港、新加坡等地,举办画展募集资金捐给祖国以赈济灾民。这是画家在访印期间完成的作品,取材于《列子·汤问》“愚公移山”的故事。整个画面充满征服大自然的豪情壮志,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此作较毛主席在七大上引用愚公移山的典故早五年。
画作将中国的传统绘画和西方绘画技巧有机地融会一体,独创了他“中西合璧”的写实艺术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关于此画的人物为什么多为印度人和裸体的问题,徐悲鸿有过解答:“艺术但求表达一个意思,不管哪国人,都是老百姓。‘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的‘北山愚公’,我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样,‘孀妻’也只好穿件黑衣。”并说,这画是“在印度国际大学时画的,以印度人为模特儿,这样大的画,不作人物写生画不好,所以‘叩石垦壤’者都是外国人。
董希文《开国大典》1952年
《开国大典》所描绘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天安门国庆典礼的盛况。场面恢宏,喜庆热烈。画家在进行严谨的写实描绘中,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抒情性。有评者认为是“富有装饰意味的纪念碑性的大型历史画。”
作者董希文(1914—1973)是浙江绍兴人,曾在苏州美专、杭州美专西画系就读,1939年去法国留学,后回国。1943年赴西北敦煌艺术研究院并投入对敦煌壁画的研究。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他还创作过《春到西藏》、《哈萨克牧羊女》、《苗女赶场》、《百万雄师过大江》等主题性绘画。在他的写实油画中,吸收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营养,如明快响亮的色彩、某种装饰意味等都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精神和审美理想。
陈逸飞、魏景山《占领总统府》1976年
《占领总统府》也叫《蒋家王朝的覆灭》,这是一幅气壮山河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油画作品,造型和油彩记录了一个伟大的历史瞬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彻底结束。画面上,象征革命胜利的鲜红旗帜升起在伪总统府大楼的顶端,青天白日旗黯淡地蜷缩坠落。值得一提的是,画家大胆地从俯瞰天下的角度进行构图,将人民解放军昂扬的斗志和对胜利的欢庆表现得淋漓尽致。《蒋家王朝的覆灭》是一幅鼓舞全国人民精神的优秀作品,叫人激动无比,过目难忘。陈逸飞因此蜚声画坛,并广受关注。
罗中立《父亲》1981年
谁都无法忘却这张布满皱纹的脸,他是你我精神上共同的父亲,也是中华民族沧桑历史的见证,更是时代的产儿——在经历了伤痕文学时期后,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更深沉、更本土的东西,八十年代初的“乡土风”成为艺术家们追求的时尚,当时还在四川美院读书的罗中立应运而生,碰巧西方现代艺术中超级写实主义成为《父亲》的最合适的借鉴。
《父亲》在“文革”后百废待举之际,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之时,引起了巨大轰动。参观者们无不为象征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这位“父亲”形象而感慨万千,深怀歉疚。它开创了中国美术界的新领域,成为我国美术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何多岺春风已经苏醒1981年
何多苓是四川美术学院“伤痕美术”的代表人物,上世纪80年代初以《春风已苏醒》、《青春》等作品,奠定了其在中国当代油画史上的特殊地位。那一时期何多苓的作品是抒情的、神秘的、不可知的。与之相比,当下何多苓的作品更具个人化,在写实主义的自身语言模式中努力探求一种当代的可能性。画面神秘,耐人寻味,灰色的色彩微妙而复杂,灵动性的笔触准确的把握了造型,细微的层次感,灰色和彩色交织,无形中流露出淡淡的伤感。何多苓被誉为“当今中国画坛杰出的现实主义油画家”。
高小华赶火车1982年
高小华创作于1982年的布面油画《赶火车》,长4.5米、高1.5米,以写实主义手法再现了人民大众赶火车的普通场景,曾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被美术学界誉为“油画的清明上河图”,不失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1999年该作品获得美国*太艺术研究院“20世纪艺术贡献奖”勋章,2003年《赶火车》参加中国嘉德拍买,创21世纪初中国当代油画最高价。
程丛林华工船1984年
程丛林《华工船》,该作品以十九世纪华工背井离乡、漂洋过海的血泪史为题材,是程丛林的代表作之一。
程丛林(1954-)成都人。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1986年结业于中央美院油画系研修班。现居德国。曾任教于四川美院、中央美院、德国奥斯纳布名克大学。现为四川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首届及第二届“中国油画展”评委。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伤痕美术”代表画家之一。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曾多次在全国性刊物上发表作品。作品曾获建国30周年美展二等奖,首届中国油画展优秀作品奖,第三届中国油画精品展优秀作品奖。作品多为海外艺术机构及私人收藏。
中国旅美画家李自健的油画——《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画面分为“屠”“生”“佛”三个部分,“屠”中一名日军士兵正用手帕擦拭带血的军刀,面带狰狞的笑容。另一名士兵双手抱于胸前,仿佛正在欣赏自己的残杀“杰作”。在他的脚下有表情苦痛的受害者的头颅。“生”画面当中一个哇哇哭泣的婴儿坐在如山的尸堆上,单手撑着赤裸的死去的母亲的身体,他也是该画中唯一的幸存者。“佛”画面中一个佛家弟子正在抬起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的尸体。这幅画真实的反映了南京大屠杀的惨状,艺术效果十分到位。军刀的寒光,婴儿的泣诉和滚滚的大江,娓娓道来了这一段惨痛的历史。
张晓刚大家庭.系列90年代
组画《大家庭》。画中的人物粗一瞧都是来自这个时代,细一看各人物间有着一种奇特的亲属关系。他们差不多像克隆出来的,一条淡淡的、不易被察觉的红线把一个个人物、一幅幅画连在了一起。在这些人的鬓角上或嘴角边都带着浅浅的色彩标记。画家就是用这种方法去表现记忆中遭受痛苦的痕迹,用一条象征着奇特血缘关系的红线条去展示共同的过去,也就是中国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遭遇。“我们就像是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要学会面对所有的血缘关系,包括家庭血缘、社会血缘、文化血缘……
陈坚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2003年
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黄埔路陆军总司令部前进指挥所举行。受降席居中座的是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左为海军上将陈绍宽、空军上将张廷孟,右为陆军二级上将顾祝同、陆军中将萧毅肃。投降席上有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驻华日军总参谋长小林茂三郎、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等7人。参加受降仪式的中国方面,还有国民党将领汤恩伯、工懋功、李明扬、郑洞国等。盟军将领有美军麦克鲁中将、柏德勒少将,英军海斯中将等。上午9时6分,何应钦将蒋中正第一号命令交参谋长转送冈村宁次,冈材宁次再于受领证上签字盖章。9时10分,中国战区日本受降仪式完毕,日本代表退出会上何应钦向全国及全世界人士发表广播讲话,宣布南京受降仪式顺利完成。他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意义的一个日子,这是八年抗战艰苦奋斗的结果,东亚及世界人类和平与繁荣亦从此升一新纪元。”
油画《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是著名画家陈坚根据这一历史事件,在2003年创作完成的重要作品。从画面构成的纪念性入手,设计了三个空间层次。中日双方——战胜与投降者,纪实性的历史人物等的组合是该画的主体部分,为一度空间。观礼者——中外宾客和部分联合国成员国国旗的组合为二度空间,该空间强调某种气氛,旌旗林立、咄咄逼人。庄严雄伟的旧址建筑和手执四强国旗(中、美、英、苏)的仪仗兵组成具有一定象征的意义的三度空间。这种空间层次的组合打破以往历史画构图模式,呈现一种具有纪念碑式的恢宏画面,震撼心灵。
陈坚1951年出生,无锡人,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现在是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专业画家。十余年的创作经历,使陈坚增长了不少见识,改革开放后的政治环境和军区良好的创作硬件,给了陈坚从事这一题材创作的可能性。但关键感谢中华民族历史上这一光辉瞬间给了作者心灵的震撼,从而促成“十年磨一剑”的毅力,完成这幅经典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