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要闻 > 当代艺术陶瓷市场不再唯大师马首是瞻

当代艺术陶瓷市场不再唯大师马首是瞻

2014-11-13 09:10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景德镇陶瓷市场一直是中国当代艺术陶瓷市场的风向标之一,景德镇国际艺术陶瓷拍卖会的成交情况,对各大拍卖公司即将举行的秋季拍卖会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引导市场收藏的趋势和走向。

2014景德镇陶瓷博览会的拍卖会上,追捧“大师”、只认“大师”现象改变了。在收藏界业内人士看来,“大师热”的降温,有利于当代艺术瓷收藏市场的整体发展。

当代艺术瓷市场

不再唯“大师”是瞻

在陶瓷收藏界,“大师”通常指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或“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称号者。但近日举行的景德镇国际艺术陶瓷拍卖会上,并不在此“大师”之列的“珠山八友”之一王大凡创作于上世纪40年代的《归去来兮》等组合粉彩瓷板,以380万元的落槌价成为标王。当天,拍卖会共拍出艺术品158件,成拍率62.45%,总成交额3057.85万元。

纵观近几年获得景德镇国际艺术陶瓷拍卖会标王的,绝大多数都是“大师”作品。如2013年拍卖会上拍出的103件作品,总成交额为6196.96万元,其中标王价格为1100万元,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戴荣华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的粉彩双面釉瓷板四条屏《四美图》。

“大师热”让艺术精品减少

一些收藏界人士指出,今年以来艺术瓷收藏市场遇冷,与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的大环境有很大关系,致使企业和个人手头资金紧张,对艺术品的投资相对较弱。同时,这几年追捧“大师”的潮流正在降温。

 

 

业内人士表示,以前现当代陶瓷艺术品的收藏一直存在一种误区,即“只认大师”,认为名家的陶艺作品就是名作,就值得收藏。

业内人士认为,“大师热”让有的大师变得浮躁,有艺术生命力的精品在减少。“大师的作品有好也有坏,一般情况下一个大师一年出两三件精品都很难,而要买到这些精品则难上加难。”,有些“大师”甚至花钱请人“代工”,自己最后“画押签名”了事,最终打击了收藏者的信心和积极性。

此外,一些业内人士表示,原来公款消费在艺术瓷市场中占比较大,近年来相对削弱,也间接地影响了艺术瓷收藏市场。

变“应付之作”为“用心之作”

“大师热”的降温,还让人们对当代艺术陶瓷有了新思考。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特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其他当代陶瓷艺术品同样具有很大的潜力。

从原来只看大师名头,到现在更关注作品本身是否优秀,“大师热”降温有利于市场健康发展。“包括大师在内的许多艺术家原来确有一些应付之作,但现在更多人在用心创作,因为感受到了市场压力。对于新一代陶瓷艺术家的成长也更有利,他们不再盲从市场,而是静下心来创作。”有从业人员这样说。

此外,当代艺术瓷的真伪鉴定正在兴起。中国版权协会副秘书长、中国艺术品鉴证备案中心管委会主任殷秩松介绍,中国版权协会今年率先在全国成立了艺术品备案鉴证中心,为艺术品提供特征信息服务和保真鉴证备案服务。其中,中国陶瓷艺术品数据库于10月20日正式上线,今后陶瓷艺术品可拥有全国通用的“身份证”。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