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扑灰年画很早以前便受到藏界关注,老的扑灰年画一直是众多民俗收藏爱好者心中至宝。受市场影响,明清时代扑灰年画价格一涨再涨。几年前,一件大清嘉庆十年的《神像一堂》扑灰年画就号称“价值千万”。
明清扑灰年画价格高昂,并非因为炒作,而是源自它独特的艺术价值。扑灰年画造型拙朴简练,古朴典雅,用笔挥洒粗犷,很有写意国画的笔墨情趣,被当代艺术家誉为“写意民间年画”。从现有的资料看,现在中国只有高密一地存在这种年画,主要集中在高密北乡姜庄、夏庄一带三十多个村庄。“扑灰”的名称源自其制作过程:取一段柳枝烧成炭条,在宣纸上勾出所需年画轮廓,然后用另一张宣纸铺在上面扑抹,扑灰起稿后,开始手绘,艺人在印出的稿上粉脸、手,敷彩,描金,勾线,通过“黑笔勾边”、“平面涂色”、“粉脸”、“赋彩”、“描金”等工序,最后在重点部位涂上“明油”即成。
据说扑灰年画始见于明代成化年间,盛行于清代。在清代道光年间,扑灰年画渐渐形成两个支派:一个以画墨屏为主,画风典雅,淡写飘洒,浓笔稳重,趋向民间年画的传统画法;一个讲求浓彩浓色,以色代墨,向大红大绿靠拢,追求色彩艳丽,对比强烈,尤受农村人欢迎。在题材选择上,扑灰年画大都符合老百姓的普遍心理和审美情趣,围绕祈求美满幸福、长寿如意等共同之愿望,广开创作题材,将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等创作于年画中,寓意启迪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