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展览 > 7月15日,三大展览同步“登陆”广美美术馆

7月15日,三大展览同步“登陆”广美美术馆

2025-07-15 11:06 文章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20世纪30年代,战云密布、社会激荡,是中国近代史的关键篇章,亦是中国艺术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转折点。

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与新旧文化的激烈碰撞中,艺术家们满怀救亡热忱与革新精神,于颠沛流离间坚守创作,不仅留下了丰厚的视觉遗产,更奠定了现代中国艺术的诸多基石。

7月15日,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迎来了三场精彩展览的开幕,带领观众重返波澜壮阔的20世纪30年代艺术现场,体味艺术家们于困境中的坚守、探索与突破。

◆展览一◆

激越至沉静——山水风景中的陈树人与方君璧

陈树人(1884-1948),1884年生于广东番禺。先后在广州十香园与日本京都市立美术工艺学校学习绘画。他与高剑父、高奇峰合称为“二高一陈”,是“折衷派”(“岭南画派”)的代表艺术家。

方君璧(1898-1986),1898年生于福建福州,1912年前往法国巴黎生活,后考入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其创作以西洋画为主。

陈树人、方君璧有共同的文化交游圈。深入参与政治的特殊经历,令陈树人、方君璧体会到政治运动变革中巨大的外势压力。作为身处变局漩涡中心的亲历者,他们付出了自己或至亲至爱的泪和血,以承受喧闹、斗争与牺牲。

在逆境之中,二人很少以激烈的言辞进行表达,而是在纠葛与怅然中保持坚韧。绘画,成为一种隐秘的抒情方式。

(左)陈树人,自题种园图并序,纸本,23.3 × 17.9cm,1921年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右)方君璧在画室中作画,1938年

在创作中,二人将视线转向自然,感受自然风景,并专注地描绘其本身。在人与自然的交汇之间,他们消解内心的郁结,安顿内在的心灵,坚定个人的精神操守。

这些山水、风景绘画,不应仅仅被定义为对于自然的再现,而更包含了在巨大外势压力下感到无可奈何之时,流露出的兴叹。这种隐曲、幽微、沉静的绘画美学,既关乎艺术家的个人性情,也承载着陈树人、方君璧作为历史亲历者对于激越现实的回应方式。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