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发乎笔端,行乎纸上,成文成字。文是外形,字为内含,不流不动,不是书法。只有在空间中流动,在时间里飞扬,才能称之为艺术。
集中作品四十余篇,有古诗词,也有微信摘抄。既能感受古道热肠,又能窥见当今时尚。放眼长天,笔触仿佛在时间里流淌,从亘亘远古一直延绵到风流今朝。
有一定功底的书家,写字并不难,写一幅好字也不难,难的是能写出此情此景此心此意和谐一致的作品。
炳庚集子里的每一幅作品,都有一个背景、一束情怀、一段故事。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到深圳,因操持的关键项目能起死回生,喜极而作的“野火烧不尽”,到2011年为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挥写的口号,作品承载着炳庚命运的起承转合,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兴衰成败。待到二十五载风和雨,八千里路云和月统统化成了墨章,举目环顾,便是滿篇鲜活、滿篇情感、满篇沧桑。我以为,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辨析、来欣赏、来解读,必能“从这里开始,不一样的精彩”。
听人说,炳庚靠后的作品,少了率性和张狂,变得中规中矩了。我以为,很好。书骨欲老,老则愈实,老而弥坚,老了自会有规矩。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如果真有书骨的话,炳庚的书骨岂不比身骨长上了十岁。
我与炳庚同为壮族,因此,我很推崇古壮文“和平”二字,并每每向人推介。这是为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和国家民委主办的少数民族书法展而作。
壮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至迟在唐朝,就有表达壮族语言的文字出现了。如今,流传下来的古壮字已达数千。参展的关键,在于能否从这林林总总的古文字中,挑出体态优美,内涵深邃,而又符合主题的字来。炳庚做到了。
古壮文中“禾+乎”的偏旁“禾”,正是壮家人赖以生存并为之骄傲的水稻。稻浪滾滾,无边无垠,丰收在望,和谐安康。而“仛”字右边的“乇”,则昭示着对和平的向往与寄托。这寄托,不仅仅是“手”,而是对“和平”倾注了整个心身的“人”。这人,是炳庚,是壮民族,是全体中国人,是整个人类。无怪乎这篇作品在联合国总部一展出,就受到了外国朋友的称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参观书法展的留影,也用它做背景。
我识见也寡,不知炳庚可是把古壮文推向世界的第一人?可以肯定,以书法的形式表现古壮文并在国际上产生影响者,至今无出其右。我愿炳庚重抖擞,我盼壮家多俊才,齐心协力,把古壮文这一民族瑰宝,更多地介绍予世人,弘扬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