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陶瓷 > 京工之粹:景泰蓝(组图)

京工之粹:景泰蓝(组图)

2014-12-10 11:09 文章来源:新浪收藏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国运昌盛物阜民丰的佐证

“掐丝珐琅器是国运昌盛、物阜民丰的佐证,一旦国力衰弱、经济萧条,工艺便迅速衰落。解放前夕,掐丝珐琅工艺几乎已经人绝艺亡。解放后,国家开始重视保护传统文化和工艺。当下文物艺术品市场的繁荣,为掐丝珐琅工艺的再度崛起创造了契机。”北京市珐琅厂相关负责人毛经理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民国时期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多年战乱,外销中断,作坊倒闭,即使还有些经营者,其制品也是“十蓝九砂”,质量低劣。景泰蓝工艺已奄奄一息,将到人亡艺绝的境地。

“解放初期(1949年),北京有大小景泰蓝作坊近200家,从业人员不足千人。50年代,党和政府为恢复景泰蓝的技艺及生产,积极创造条件,相继成立了特种工艺品公司、特艺实验厂、珐琅一、二、三社,并于1956年成立了公私合营的北京市珐琅厂,创办了北京工艺美术学校。”毛经理告诉记者,上世纪60年代是景泰蓝的恢复时期,仅北京市珐琅厂就有职工2000余人,而且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特别是毕业于大中专院校的工艺美术专业人员及科技人员相继分配到北京市珐琅厂后,使传统的景泰蓝艺术开始焕发了新的生机,重放异彩。”

据了解,景泰蓝自清朝后期流入民间制作到解放初期,是靠景泰蓝艺人口传心授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没有图样画稿和工艺制作方面详实的文字记载,更没有工艺标准。直到1963年,北京市珐琅厂编制了《景泰蓝工艺操作规程》和《工序质量标准》,才使景泰蓝行业第一次有了文字标准,这是手工业从经验生产迈向标准化生产的一个开端。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