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2025年度最美人民艺术家——周华君

2025年度最美人民艺术家——周华君

2025-07-31 11:45 文章来源: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dbpxamdvyoja31pya2.jpg

艺术简介

周华君

出生于四川眉山;

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

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班;

历任三苏博物馆馆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国家一级美术师;

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

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

中国传统建筑传统园林学会会员;

从2000年以来,作为旅法中国艺术家身份,在法国从事艺术创作与交流。历任法国巴黎文化艺术研究创作中心研究员、客座教授;

曾在中国美术馆、成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法国英国美国等地举办个人画展联合展览百余次。参加国内外数十次重大学术论坛活动;其代表作曾获海内外多项专业奖项。

2005年开始陶瓷艺术探索之旅。

2011年开始从事“瓷本绘画”的创新之路;

2012年在四川眉山市创建“眉州新窑”创作研究室;

2015年十月参与以“瓷本绘画”理念为核心主张,负责共同策划并参与主持“当代中国画名家与陶瓷艺术创作评奖”展览活动;

2018年策划建立“坛罐山国际现代陶瓷艺术创作交流中心”。

dbpxawxkn8nym7ubvk.jpg

人物写生

dbpxb192mks6br0wqj.jpg

人物写生

dbpxb6oujr9her35cu.jpg

《何必天问》99cm×63cm

dbpxbdgvwv7s1jxbj2.jpg

《抱月亭台与君共,月华升》作于1996年

dbpxbi406uh9c4zb1e.jpg

《家山高廟印象》作于1988年

dbpxbombp6yylhhlq7.jpg

《云行东山》作于1998年

dbpxbry3gikbdecrj2.jpg

《寻访玉洁图》作于2018年

dbpxbxom9ygfugakat.jpg

《君子花无语,铅华淡妆成》作于2020年

dbpxc3wjoykdh3th3u.jpg

《荷塘月色月,池莲香自香》作于2022年

 dbpxc8jcmsknbchsnj.jpg

《岩上花簇新开放》

周华君2019年作(瓷本瓶器·釉下多彩通景构成-高温1300度)

dbpxccfnyy3kus44xl.jpg

《荷塘奏鸣曲系列-6》

周华君2019年作(瓷本瓶器·亚光釉上多彩通景构成-高温1300度)

dbpxcgnmadnw2ckmat.jpg

《花果情缘》

周华君2019年作(瓷本瓶器·亚光釉上多彩通景构成-高温1300度)

dbpxcm1e9fy7dxbeu9.jpg

周华君摄于2001年中国香港𠆤人画展开幕式

对话法兰西:周华君艺术生涯的高光时刻

文/刘川眉

2003年10月25日,笔者随四川作家代表团出访法国巴黎。得知眉山籍著名画家周华君老师正在巴黎参加“中法文化年”活动,便与他联系见一面。25日下午,我和同行的宋明刚老师一道,在巴黎市中心“萨特·波伏娃广场”旁边一个名为“两个清官”的咖啡店,与华君老师见了面。那是一家著名的老字号咖啡店,据说最初与来自中国清代的两个官员有关。巴尔扎克曾在他的书中提到过,后来成了有名的文化沙龙,不少文化名人都在那里喝过咖啡,如海明威、纪德、乔伊斯等,萨特和波伏娃更是经常在那里写作。

那天下午阳光灿烂,在咖啡馆外的街檐下,我们一边晒着太阳、喝着咖啡,一边听天庭饱满、长发飘飘的周华君侃侃而谈:谈法国,谈艺术,谈他1991年在法国举办的三次画展的高光时刻,以及他正在参加的“2003-2004中法文化年”活动……

dbpxd1clugjgoimbgo.jpg

图为本文作者和宋明刚老师(右一)与周华君在巴黎合影

一、巴黎民间艺术博物馆的东方旋风

周华君出生于四川眉山,曾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首任眉山三苏祠博物馆馆长。赴法国之前,他已是大名鼎鼎的中国画画家,曾在北京、成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以及国外的日本、新加坡等举办个人画展、联展多次,荣获“全国最具学术价值和市场潜力花鸟画家30名”“全国第二届花鸟画展”铜奖等多项大奖。

在中法文化交流史上,1991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这一年的5月,周华君取得了应邀赴法国举办画展的签证。当他第一次来到全球文化和艺术之都巴黎,站在巴黎新桥上眺望塞纳河时,这位来自苏东坡故里的中国画家或许未曾料到,他将在法兰西的土地上书写艺术生涯的华彩篇章。从巴黎民间艺术博物馆到小王宫展厅,从市政厅的咖啡会谈到大使馆的文化盛宴,这场跨越时空持续半年的艺术对话,不仅成就了他个人创作的国际性突破,更在中法关系低谷期架起了一座文化桥梁。

dbpxd7au5ny4nex8ug.jpg

图为周华君在巴黎民间艺术博物馆展览现场作画

6月的巴黎,早晨的空气中还带着一丝微凉。周华君带着三十余幅水墨作品走进巴黎民间艺术博物馆,这是继张大千、赵无极之后,又一位中国艺术家在此开启文化远征。展览开幕当天,东方语言学院的学生们捧着《道德经》法译本驻足画前,几位意大利艺术生专程赶来探讨水墨韵味,更有白发苍苍的法国老者每天带着放大镜研究笔触细节。

在为期十天的展出中,三个文化现象引发热议:其一是中国水墨的当代性转化,周华君将传统泼墨技法与构成主义美学相融合;其二是苏轼人文精神的现代演绎,巴黎东方语言学院的汉学家们从《赤壁图》系列读出了存在主义哲思;其三是艺术语言的跨文化共鸣,法国《纳依期刊》评论家F·LAVRENE指出:“那些荷花散发的清香,与梵高的向日葵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展览期间的文化碰撞同样令人动容。巴黎十三区侨林先生组织五十余位华侨集体观展,驻法大使馆文化参赞张文明三次亲临现场,著名的法国友丰书店创办人潘立辉当即决定出版法文版画册。最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闭展当日,三位法国艺术院校教授联名致信法国文化部,建议将周华君作品纳入东方艺术课程研究案例。

二、小王宫展览的幕后故事

展览成功的涟漪效应迅速达到高潮。七月,周华君又在里昂市举办了一次画展。7月10日,在讷伊市市长萨科齐(后来成为法国总统)访华归来的招待会上,副市长玛蒂娜手持画册寻找周华君的场景,成为中法艺术交流史上的经典画面。这位资深的女性副市长以“文化破冰”为名,力主在巴黎第八区小王宫举办周华君国庆特展,为此她亲自协调内政部办理周华君的签证延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周华君在招待会上还认识了一位贵人,他便是第八区知名华侨企业家何福基先生。何先生以“真心、热心、爱心”著称,为人和善儒雅,待人真诚,乐于助人,长期致力于促进中法友好,被誉为中法友谊的“民间使者”,深受旅法侨界的尊敬。自认识后,周华君与何福基建立了深厚感情。除了为周华君小王宫画展无私奉献外,何先生还在周华君后来的文化交流活动中给予热情帮助,其中包括经他引荐向法国总统府赠画。

dbpxdhc9wwpgsxarcx.jpg

图为周华君向法国总统府赠画,左为何福基,中为总统府办公室主任

布展期间的文化博弈也耐人寻味:周华君坚持将开幕日定在10月1日中国国庆这一天,法方巧妙设计为“双庆典”模式;萨科齐特批使用市政厅金色大厅举办预展,中国驻法大使馆则破例借出明代青花瓷作为展厅陈设。展览还得到了中国前驻法大使蔡方柏的特别关心,著名画家范曾也亲临现场祝贺。开幕式上,当五百位嘉宾在香槟与水墨交融的展厅中穿梭时,这种“文化外交”的深意已超越了艺术本身。

dbpxdpg0on6rxfqeer.jpg

图为1991年10月1日,在巴黎小王宫周华君画展开幕酒会上的祝贺场景

展览呈现三大突破:首次在西方宫廷建筑中构建水墨装置空间;开创“以展代藏”模式,十二幅作品被吉美博物馆等机构收藏;形成政商艺三界联动效应,世界教科文组织官员现场提议将周华君纳入“丝绸之路艺术计划”。巴黎《费加罗报》感叹:“这场展览让美第奇家族时代的艺术赞助传统在东方语境中重生。”在小王宫展览的璀璨光影中,一场特殊对话尤为人们关注:与范曾的“茅台夜话”持续至凌晨三点,两位艺术家从八大山人谈到毕加索,最终在“传统基因的现代表达”命题上达成共识。

dbpxdwsung90jfjik3.jpg

图为周华君与何福基、法兰西艺术家独立沙龙轮职主席(中)在周华君画展上合影

三、东方美学的西方诠释

法国艺评界对周华君的解读形成三大流派:结构主义学派关注其画面空间的多维解构;现象学派研究观者的审美体验生;解构主义阵营则着迷于传统符号的当代转译。法籍华人艺术家、哲学家熊秉明在《欧洲时报》的评论最具代表性:“那些跳动的笔墨既是复古意趣,更是创造心灵的活泼流露。”

媒体数据的传播效应惊人:三个月内136家欧洲媒体报道,产生23种语言版本;《国际商报》的专题报道被法国教育部选为高中美术教材;瑞士收藏家根据《欧洲时报》线索跨海求购《荷塘月色》。这种传播广度在当时的中国艺术家中可谓凤毛麟角。文化符号的再生产更值得关注:周华君作品中的“东坡意象”被改编为现代舞剧,巴黎高等美院将其构图法则纳入教学案例,甚至某奢侈品牌以《墨荷》系列为灵感推出高定服饰。这种跨媒介的文化衍生,印证了艺术评论家LAVRENE的预言:“中国水墨正在参与重构当代审美范式。”

dbpxe27m5lidnvx9kw.jpg

图为周华君在巴黎十九区政府礼堂演讲中国诗书画

dbpxe9gwb0pqyvuc47.jpg

图为周华君在巴黎十九区政府礼堂演讲后,十九区区长(左4)亲临现场祝贺

四、中法文化年的诗性演绎

1991年在巴黎和里昂的三次展览,为周华君成为“杰出的中法文化使者”埋下了重要伏笔。2003年,周华君受邀参与“中法文化年”核心项目《中国诗歌2500年——从诗经到今天》。该节目是以舞台剧形式展现:中法文演讲,即兴书画,中国古琴伴奏,太极拳表演等。

2003年深秋的巴黎研究创作中心,周华君站在缀满敦煌飞天壁画的舞台背景前,指尖拂过《诗经》竹简的复制品。这位旅法艺术家正在为即将上演的《中国诗歌2500年——从诗经到今天》作最后的彩排,穹顶下回荡着法语版的“关关雎鸠”,以及用眉山方言朗诵的苏东坡“明月几时有”……他忽然意识到:自己正站在两个古老文明的共振点上。

跨界中西的文化使者

当中法文化年混合委员会选定诗歌作为首场文化对话的载体时,周华君的跨界背景引起了特别关注。这位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的中国画画家,不仅精研水墨丹青,更在巴黎努力攻读过比较文学。筹备组看中他兼具东方审美素养与西方表达能力的独特优势,力邀其参与编创这部横跨二十五世纪的文化史诗。当时,周华君的儿子周冰洋正在巴黎攻读博士,也被剧组特邀参与该节目的幕后和担任现场中国书画家的角色。

dbpxehuqyzkdgmbgy7.jpg

图为周华君与儿子周冰洋(右三)与法国观众合影

在三个月的前期创作中,周华君的工作室堆满了特殊“道具”:从安阳殷墟的甲骨拓片,到里昂图书馆藏的《玉书》法译手稿;从明代木制活字印刷工具,到蓬皮杜中心借来的全息投影设备。他创新性地将甲骨文解构重组为视觉符号,用光影技术在舞台上重现《兰亭集序》的流动笔意,这些突破传统的表现手法,后来成为该剧最受瞩目的艺术亮点。

塞纳河畔的诵诗声

2003年11月7日首演之夜,当编钟奏响《诗经·小雅》的韵律时,周华君身着素色衣衫立于舞台左侧。他设计的“诗画同屏”装置正同步呈现水墨动画:采诗官的木轮车在宣纸质感的投影中缓缓行进,车轮碾过的痕迹幻化为篆体诗句。法国观众惊奇地发现,这些三千年前的文字竟能与雨果的《东方集》产生奇妙共鸣。最令人难忘的是《离骚》篇章的呈现。周华君说服导演采用“双语吟诵”形式:先由楚地非遗传承人用古楚语吟唱,再由法兰西喜剧院演员用法语散文诗转译。当“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悠长尾音与“Larouteestlongueetmoncoeurinquiet”的低沉诵读交织时,剧场内响起了持续五分钟的掌声。法国《世界报》评论称:“这是但丁与屈原穿越时空的对话。”

dbpxeq7b8vqmylgb4f.jpg

图为周华君在“中国诗歌2500年——从诗经到今天”的舞台上朗诵中国古典诗歌

dbpxeu0o0356fw2aoz.jpg

图为在“中国诗歌2500年——从诗经到今天”舞台演讲流程中,两位法国演员演绎着中国太极拳通过舞台

香街狂欢的现场解说

2004年春节的香榭丽舍大巡游,游行方阵设计具有诗意的视觉符号,在巨龙花车的鳞甲上,巧妙嵌入了《全唐诗》中的边塞诗句;舞者手中的莲花灯内壁,则刻着雨果《沉思集》的法文节选。这种“诗性编码”的设计,让文化年的狂欢呈现出深邃的文明质感。

游行当日清晨,周华君与妻子周文芳穿越人潮赶往现场时,目睹了超乎想象的盛况:巴黎万人空巷,街道两旁的梧桐树上攀满观众,沿街住户将阳台改造成临时观礼台。当700位中国人组成的《将进酒》方阵踏歌而行时,他用法语向周围观众解释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哲学内涵一位白发老者激动地握住他的手:“这就是我们期待的东方智慧!”

dbpxezvh9phqgi9413.jpg

图为周华君和妻子周文芳(右一)与法国观众合影

2004年1月23日(中国农历正月初二春节),巴黎香榭丽舍十里长街彩旗飘扬,由中国外派和法国华侨共1200人组成的民间歌舞巡游表演精彩纷呈。这一天,巴黎可谓万人空巷,人们争相涌入十里长街,巡演结束后仍久久不愿离开。

文明解码的永恒诗篇

文化年活动结束后,周华君将这段经历凝练成系列演讲。在巴黎第七大学的讲堂上,他现场表演中国诗、书、画的即兴创作,七大师生数百人长时间鼓掌喝彩。谢幕时,周华君发现中国著名诗人北岛在台下第一排坐着,他当即邀请北岛上台参加了谢幕仪式。当年舞台设计的草图:“青铜器纹样与哥特玫瑰窗的拓扑同构,证明审美意识存在跨文明共性。”在里昂汉字研究所,他通过比对《道德经》与《玫瑰传奇》的隐喻系统,揭示出中法思维方式的深层共鸣。这些学术成果最终汇集成《诗性的光芒》专著,书中特别记录了文化年期间的诗坛佳话:法国诗人雅克·达拉斯在观看《中国诗歌2500年》后,创作了组诗《长安夜雨》,其中“李白的月光漫过先贤祠的穹顶”成为巴黎文化界广为传诵的佳句。而周华君为回应这份诗意,特意绘制了水墨长卷《两个缪斯的对话》,现收藏于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

dbpxfvp5a63mtxoy4h.jpg

图为在巴黎七大演讲结束后,周华君邀请中国著名诗人北岛(左4)上台谢幕

dbpxg03c830jyno1h5.jpg

图为演讲后,法国观众热情向周华君祝贺

二十年后回望,中法文化年不仅是外交史上的里程碑,更开创了文明互鉴的新范式。周华君当年在巡游现场赠予法国儿童的诗笺——印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洒金宣纸,如今正在新一代中法青年手中传递。这或许正是文化对话最动人的回响:当诗心相遇时,千里江山不过是一卷展开的锦书。

站在历史的长河回望,周华君的巴黎岁月恰似一幅动态水墨长卷:既有民间艺术博物馆的笔锋初试,也有小王宫的金碧辉煌;既可见政要握手的历史定格,更不乏市井观展的生动细节。这些高光时刻的深层价值,在于证明真正的艺术突破,总是发生在文化边缘地带——当水墨遇见塞纳河,当传统对话当代,艺术便获得永恒的生命力。

那些留在巴黎的笔墨记忆,最终凝练成周华君艺术宣言的核心要义:“创作的本质,是让不同文明在审美维度实现和解。”这种超越性的文化自觉,或许正是中国艺术走向世界的真正通行证。

2025年4月8日于眉山

文章作者刘川眉简介

刘川眉,

1956年生于四川眉山。

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

四川苏轼研究学会理事、

著作:

纪实散文集《历史·山川·眉山人》、

小说散文自选集《祖父和他的城市梦》、

诗集《刘川眉诗选》、

历史人物传记《眉山苏洵》、

长篇历史小说《豹变·苏洵大写意》、

历史人物评传《品中国神童》、

长篇人物传记《苏洵新传》等。

作品被收入国内多种诗选、文选、网站、数据库及中学教辅读本。

主编《岷峨壮士》《橙黄橘绿书系》等多部著作。

其长篇历史人物传记《眉山苏洵》获2009年度第三届苏东坡文艺奖一等奖,

历史人物评传《品中国神童》获2014年首届上海好童书奖,

长篇人物传记《苏洵新传》入围“名人堂·2021年度十大好书”,

并获第十届苏东坡文艺奖;另有作品获四川省人民政府社科优秀成果奖、四川新闻奖等。

(本文选自刘川眉新作《江乡书》,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所配图片除第一张外,均由周华君本人提供。)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