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物馆的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对于学生实践、创新,搜集和汇总信息的能力都很有好处,还可以尝试将各个学科打通学习。比如到故宫,可以由相应学科的老师分别讲述故宫楹联中的文字之美、建筑中的数学之美等。”北京市劲松第一中学80%的学生是打工者子弟,校长徐卫不仅将博物馆看作学生学习知识的殿堂,更看作是打开学生眼界、增强孩子自信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教育部门积极提倡建立不设围墙的校园,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学习,如北京市教委开展的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就是鼓励孩子们进文化场馆、进农场、进企业,走到广阔社会中去。2014年底课改中更是将综合实践课比重提升至10%。”北京市教委社会大课堂管理办公室主任高付元表示,在实践过程中,他们逐步发现,博物馆是社会教育最典型、资源最丰富、契合度最高的地方,相较于其他社会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博物馆是更具社会公共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机构。
据了解,2013年,我国已有博物馆4165家,较上年增加299家;全年接待观众数量近7亿人次,同比增长13.1%。这意味着,国内几乎每天就有一座新博物馆诞生,而免费开放时代也让越来越多的民众走进博物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指出,将中小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科技馆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计划。
“过去我们认为在博物馆的三大功能——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中收藏是基础,其他围绕收藏展开。而今天,无论是国际博物馆协会的新定义,还是我们把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来建设以及免费开放政策的实施,都越来越倾向于将博物馆作为一个公共服务机构发挥其教育功能。”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博物馆处处长郭长虹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