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著名建筑设计师ElieMouyal在展览赞助人严陆根陪同下参观展览
另一个争论的焦点,在于参展的中国艺术家能否代表肯尼亚当代艺术,基于习惯了“主义“与”门派“的中国式逻辑的公众,很容易一边倒:”不能 “,”可耻“等等。但是,艺术的本源无国界之分,甚至威尼斯双年展本身,”国“的概念已经异常弱化,不同的国家馆邀请别国艺术家参展是常事,多元文化的融 合,正是这样一个百年国际化大展的动力源泉。正如当代艺术鼻祖杜尚所开辟的这一艺术领域:自由和独立意志从来不会屈从,艺术不再是描画幻影,而是直面真正 的物和人生,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和意义捉迷藏,质问意义本就没有意义。
对于如今的中国艺术界而言,威尼斯双年展早已不是那个神秘的国际大型艺术展,但在众多中国艺术家、策展人和媒体人的眼里,它依然是掌控着国际艺 术权威和最高学术标准的国际艺术展。从1993年奥利瓦邀请十三位艺术家参与威尼斯双年展开始,中国当代艺术就开始努力寻求世界认同,直到2003年正式 成立中国馆,再到如今,中国当代艺术似乎已经融入这个国际化的平台。
此届威尼斯双年展,在中国艺术家徐冰、邱志杰、季大纯、曹斐受邀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主题馆”展览的同时,360多位中国艺术家受邀参加威尼斯国 家馆、平行展等展览。有意思的,在中国艺术家们给世界艺术圈带来现象级关注的同时,国内的争议之声反倒是响成一片,从策展人到艺术家无一能够幸免,被指责 商业气息太浓的声音不绝于耳。然而,对于媒体来说,习惯从刁钻的角度去比较和PK毋庸置疑,但在艺术家的角度,对艺术机构成长性的锻炼则更为重要。
成功策划过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的国内著名策展人朱彤,同时也是此次“创造身份展”赞助方百家湖国际文化集团主办的第二届南京国际美术展的总策展 人,他在此前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中指出:“从04年开始,每一届的双年展我都在现场,目睹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演变。在九十年代,中国人能在威尼斯、卡塞尔崭露 头角是一件很值得兴奋的事。2006年后,双年展的舞台变得更加广阔,中国艺术家参加的机会相对更广泛,变得常态化。威尼斯成为可以自由表达的舞台。近几 年中国艺术家逐渐改变着介入威尼斯双年展的方式和思维倾向,这一次的展览方式、策展的理念、态度都十分自由,能平等地与世界当代艺术对话。”
站在资本运营的角度,能从威尼斯学到的,绝非仅仅一个独立展这么简单:艺术原来是可以这样的、也可以是那样的,双年展本身就提供了这样一个舞 台,让我们看到诸多的可能性。一个国际艺术展的成功与否,不仅需要在艺术方面往深层次探索,更不能完全脱离经济环境以及经济手段。展览所追求的商业价值观 与文化诉求之间并无直接关系,它彰显的是中国艺术市场的需求与价值体现,而中国艺术市场也因跨国资本的介入而能够真正成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
南京国际美术展组委会执行主席、百家湖国际文化投资集团董事长、南京利源集团董事长严陆根指出了赞助方的真实意图:希望通过参与国际化大展,吸 引更多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在南京国际美术展的舞台上展示他们的艺术才华,更希望在将来的一段时间内,通过国际化的实践,打造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双年 展’,完成企业高端艺术品牌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