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时期,契丹族与女真族的帝王每年都要举行春秋两季的游猎活动,春季在冰雪消融、大地回暖时,到沼泽地带捕猎天鹅或大雁,秋季在冰雪封山前,深入山林猎取鹿、熊或虎等,契丹语称为“春捺钵”、“秋捺钵”,女真族灭辽后改称“春水”、“秋山”,因而,以反映这种草原民族特有的捕猎活动为题材内容的玉器,被分别称为“春水玉”、“秋山玉”。
“春水玉”表现的是用鹘(海东青)捕捉天鹅或大雁的场景,而“秋山玉”则以鹿、虎、熊、柞树、山石象征山林间的狩猎活动。考古发掘迄今尚未发现辽代的“春水”和“秋山”题材玉器,北京房山金太祖世陵出土的“春水玉”和黑龙江绥滨县奥里米墓群出土的“秋山玉”(双鹿纹玉佩),则为金代“春水玉”和“秋山玉”的制作、使用与流行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证据。从出土资料来看,金代“春水玉”和“秋山玉”突出题材重点,图案简约朴拙,如“春水玉”直接雕琢鹘紧紧攫住鹅首、啄食鹅脑的情景。据此特征,考古学家把明代梁庄王墓出土的鹘直接抓住鹅首的“春水玉”带板,定为金代的遗留物。
元代“春水玉”和“秋山玉”更为流行,并由北方草原向南方扩散。器形除了平面镂雕的带板、绦环等,还出现了帽顶等立体化镂雕的作品,图案与情节也趋向复杂化、多样化。江苏无锡元代钱裕墓出土的“春水玉”带环,以多层镂雕的技法,表现一只惊慌失措的天鹅往水草深处躲藏,而凶猛的鹘居高临下正准备俯冲追逐,正是元代“春水玉”图案最典型的格式。比之金代鹘攫鹅首的直截了当,元代“春水”图案因增加了水草等环境背景而显得更加情节跌宕,扣人心弦。
元代“秋山玉”数量远比“春水玉”少,而且与“春水玉”激昂紧张的强烈动感不同,“秋山玉”虽以山林虎鹿为主题,却呈现出一派宁静和谐的祥和气氛。为了烘托北方山林的秋日景象,元代“秋山玉”多采用玉料红褐色的皮壳俏色来雕琢秋林红叶和虎、鹿的皮毛。
明清时期,“春水玉”仍十分流行,只是明代玉工已不了解“春水”、“秋山”的确切意义,因而“春水玉”中已无捕猎的主角鹘,逐渐演化为雁穿水草芦苇的题材,并传承至清代。至于“秋山玉”,明代也只剩下玉带板上的松鹿纹一点孑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