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深究砚台的起源,可能要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即当时人类打造工具的研磨器。
资料显示,砚台又称研,是一种研墨的工具,它是伴随笔墨发展起来的,最早出现的砚台是石砚。由于汉代人发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于是砚台开始发展起来,随后出现了铜砚、陶砚、银砚、木胎漆砂砚等;六朝至隋朝最突出的就是瓷砚的出现;唐代是砚台的重要发展时期,出现了端石和歙石两大砚材;明清时期制砚的材质更加丰富,出现了瓦砚、铁砚、锡砚、玉砚、象牙砚、竹砚等。
虽然根据制砚原料的不同,有石砚、玉砚、陶砚等不同叫法,但从实用的角度,一般只有瓦砚和石砚两大类。瓦砚按照制作的不同,分澄泥砚和砖瓦砚两种;石砚按照产地,又分为端砚、歙砚、乌金砚、灵岩石砚、开化石砚、大沽石砚、沉州石砚、溪石砚、洮石砚、紫金石砚、辽砚、松花石砚等十多个品种。
除石砚以外,我国还生产过一些由特殊材料制作的墨砚,如陶砚、泥砚、水晶砚、砖砚、纸砚、橡皮砚等。而四大名砚之一的澄泥砚就是陶砚的延伸版。唐朝韩愈在《瘗砚文》中说的,“土乎成质,陶乎成器”,就是指澄泥砚。秦汉时建筑宫殿用的砖瓦,多采用澄泥制法,后来有人用这些砖瓦改制为砚。正如唐朝吴融《古砚瓦赋》中描述的:“无谓乎柔而无刚,土埏而为瓦;勿谓乎废而不用,瓦断而为砚。”还有一说:“砚瓦者,唐人语也,非谓以瓦为砚,盖砚之中必隆起如瓦状,以不留墨为贵。”
而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砚的历史悠久,有关它的称谓或别称,可谓多矣。
唐朝韩愈作《毛颖传》,称砚为“陶泓”,指的是砖瓦砚。唐宋时,尽管著名的端石、歙石、红丝石以及洮石等相继出现,用这些石料做成的砚开始流行,但砚石开采、制作仍受种种条件限制。瓷陶砚便于生产,所以瓷陶砚在当时仍多于石砚。在称呼的习惯上,也总是把砚和陶瓦联系起来。
此外,另有文献记载,唐朝文嵩以砚拟人,作《即墨侯石虚中传》,称砚姓石,名虚中,字居默,封“即墨侯”。从此人们便称砚为即墨侯。该称谓一直延续到宋朝,如王迈的除夜洗砚诗云:“多谢吾家即墨侯,朝濡暮染富春秋。”
直到宋朝文人苏轼为产于婺源龙尾山的“罗文砚”(歙砚的一个品种)写了一篇传记《万石君罗文传》,称“中书舍人罗文,久典书籍,助成文治,厥功茂焉,其以歙之祁门三百户封文号‘万石君’,世世勿絶。”从此,“万石君”的名字流传开来。
在章慧智看来,某些程度上,这些称谓也体现了那个时期文人雅士的“浪漫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