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窑窑址在河北曲阳县的涧滋村和东、西燕山村。它的前身即是唐代的曲阳窑。因曲阳窑县属定州管辖,入宋以后即以“定窑”称之,因此,也不难理解,在现代仿品中,曲阳县对定窑的仿制是最为成功的地区。
最早着手研究定瓷仿古工艺的是保定地区工艺美术定瓷厂。他们通过对古代定瓷标本进行系统的化学分析与物理测定,从而为仿定找到内在的线索,经过反复试烧,他们找到了与古瓷接近的配方,上世纪八十年代烧成后色泽、质感与定窑瓷器接近的仿定窑瓷器。
冯小琦认为,只要详细比较,会发现现代仿品的釉色不如宋代的沉着,有新烧的光泽,造型规矩而显呆板,与真品相比还有细小的差别。目前看到的仿品有:仿定窑印花菊瓣盘、划花菊瓣纹碗等。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莉英也撰文分析道,从胎体方面看,现代仿制品时常出现胎体特征与时代不符(唐宋金)的现象,并且往往要比真品略重,胎体致 密度较高。而从釉面方面看,仿制品大多是模仿北宋后期定窑典型的牙黄色,但真品釉面那种含蓄自然的光泽仿品很难做到。造型方面则失真,面部轮廓模糊不清。
定窑是刻“官”字最多的瓷器
定窑起源于唐代,是中国北方早期烧制白釉的窑址之一。但是在唐代,由于刑窑巩县窑极其强大,定窑尚处于初创阶段,故未有较好的产品出现,五代开 始,定窑逐渐发展起来,并最终取代了刑窑的地位而成为中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白釉瓷产地。定窑遗址位于曲阳县城以北约25公里的灵山盆地,这里有丰富的煤炭 资源和瓷土资源。
定窑从晚唐开始出现“官”“新官”款铭文,入宋以后又出现了“尚食局”、“尚药局”、“定州公用”以及“龙”、“花”、“朝真”“乔位”“东宫”等几十种铭文。
马未都撰文写道,我们能看到的北宋定窑,大量底下刻一个“官”字,表示是官方制造的,都是北宋前期的。“定窑是底下刻‘官’字最多的瓷器”。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莉英也认为“从器形看,‘尚食局’款皆为饮食器,‘尚药局’款皆为盛放药品的盒子,用途与名款完全相符,应属北宋时期为宫廷定烧的贡瓷。”
鉴赏
定窑瓷器鉴赏要点
第一,定窑,白胎白釉,胎很细,细腻紧密,很薄,五大名窑中最薄,釉白光亮。
第二,在唐末五代到北宋时,定窑主要烧柴,采用“还原焰”烧法烧制,含铁偏重,这时期的定窑瓷器会有一点点偏青色。到了南宋,则烧煤为主,用“氧化焰”烧法烧制,含铁量则偏少,定窑瓷略微有一点点偏黄。
第三,定窑的胎在做成之后,在没有完全干透的时候,工匠会用一种竹刷进行修复,把器物刷平,所以器物内外都可能会有竹丝的痕迹,而且由于釉比较薄,所以在看定窑器的时候,还能透过那层釉看到那些竹丝痕。
第四,很多定窑的釉都会有泪痕,主要呈现在器物外表,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泪痕都是自上而下的。除此之外,定窑白瓷釉面有数点极小的黑色杂质颗粒,即使宫中收藏品亦不例外,而伪品则没有这种杂质。
第五,定器施釉在近足部及足部往往又多处露胎,仿品无此现象。
第六,定器足边棱角清晰,却不是整齐划一,足边往往不平并有多处小小的缺口,而仿品足边处理绝对整齐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