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第二套人民币发行背后的轶事肯定不少,您能不能略举一些事例来讲讲,丰富一下钱币收藏者和钱币爱好者的知识?
胡:我国从第三套人民币开始,由于经济的发展很快,市场对现金的需求逐年增高,低面额的钞券生产,都逐步采用普通钞票纸(不带水印的白纸)来印制,印钞厂也采用胶印工艺来印制辅币(角券)。这样,腾出的设备更能集中精力印制高面额的钞券,以满足社会流通的需要。
特别要提出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当时对10元面额(大团结)的钞券需求特别强烈,已形成了应用缺口。经过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印制10元券的整 版规格从原来的24K(整版24单小张联接)改为35K(整版35单小张联合),这样,可以在水、电、汽消耗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产品的生产产量约百分之 五十左右。这对当时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个极大的促进。但是钞票钞券纸的水印位置有了根本的变化,由原来的竖向排列改为横向排列,由于造纸机生产过程中纸张纵 向延伸,横向收缩,原来的模具已不能使用,必须重新制作一个新的变形方向的模具,而且生产出来的水印(天安门放光芒)要与原来的效果一致。这是一个技术性 很强并且制作难度很大的工作任务。
我当时是东河造纸厂水印车间设计雕刻组的组长,考虑到本人较高的技术基础,领导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我感觉很沉重的担子压在我肩上。因为有两个难题 摆在我面前:其一,钞票纸的固定防伪水印本来就是防止伪造的,要再重新制作一个效果一样的生产原版难度很大;其二,时间要求很紧,没有重复试验的可能性。 倒逼我按时完成任务。后来在这个第三套人民币10元券天安门放光芒固定水印新原版制作过程中,果然不出我所料,其制作难度远远超出我的想像,有好几个晚上 夜不能寐,在想技术对策,在考虑制作方案。最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圆满完成了任务。当然,当时也没有任何奖励,在小山沟里默默无闻地做着我应该做的 这些事。
现在回想起这件事,感觉到是时代眷顾了我,也是命运选择了我。老一辈完成的任务,由于年代差异,原来不会有我一席之地的,但是我却可以溯源而上完成 这一产品的新原模制作,为国家的建设作了一份默默无闻的贡献。由此我认识到在人生的路上一定要认真学习,掌握技术,宁可身怀绝技等机会,绝不可以机会来临 再临阵磨枪。
记:第三套人民币有哪些历史亮点呢?
胡:第三套人民币的历史亮点有这么几个:第一,第三套人民币是完全由我国的技术生产的,是自力更生的结果。当时六十年代初,国家有严重的经济困难和 自然灾害,能够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取得这一成果实属不易。第二,首次采用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文字。第二套人民当时只有三种民族的文字——维吾尔族、藏族、 蒙古族、这是因为壮族只有口头文学没有文字,是后来的国内外语学专家研究后才形成现在的壮族文字,壮文是一个人造语言文字。第三,首次采用了多色接线防伪 技术。这是我国发明的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第四,是目前为止,最早使用两种满版水印的人民币——国旗五星水印和古钱五星水印。第五,第三套人民币是迄今为 止,唯一设计有同一面额两种票面的人民币。“教育与生产券相结合”的主题是相同的,但是枣红壹角和绿背壹角的正背面设计完全不相同。第六,采用红色和蓝色 油墨印制票面的冠字数码,这也是第一次。第七,最有戏剧性的是,天安门城楼正面的廊柱10个,隔间应是9个,而第三套人民币10元券固定水印天安门放光芒 的城楼廊柱为8个,隔间为7个。等于是左右各去掉了一个隔间和廊柱。这是历史上尚无人提及的“背后”消息。第八,第三套人民币的水印防伪纸包括满版古钱五 星、国旗五星和固定水印天安门放光芒,结束了中国钞票纸依赖进口的历史,并获得轻工业部、河北省科技成果奖,列入全国114项科技成果,载入国家科技成果 史册。第九,缩小票幅的举措。这也是第三套新版人民币的一个特点。1961年10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报《缩小新版人民币票幅和调整设计稿》的报告, 主要内容是农业灾害欠收,最大限度节约造纸用棉花纤维拟缩小票幅尺寸。10月29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按1953年-1962年银行人民币3种角币的总产量 为基数推算,可节约纸张772吨,油墨503吨,共节省1490万元。
总之,第三套人民币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