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古玉珠鉴赏
着眼“料、工、形、饰”
的确,高古珠行情看涨,市场上的假冒品随之也层出不穷,以假充真,以中古玉珠或是新玉珠冒充高古玉珠的现象越来越多。由于珠子的历史久远,其材 质跨类众 多,从玉石类到金属、陶瓷和琉璃都有,想要识别高古珠,不但要考验收藏者的眼力,还要收藏者了解大量的历史知识以及考古资料。
针对不少 藏家提到的“上世纪90年代高古珠能一包一包收”的情况,记者求证专家,民间是否流落数量众多的高古珠。蒋卫东表示,高古珠作为等级的标识使用并不非常突 出,差异性只是体现在连缀成串之后的数量、制作精致程度方面。像在良渚文化中,普通老百姓也可以大量使用珠子,因此很小的墓葬里就可能出土珠子,高古珠子 流落到民间的可能性肯定要比玉琮、玉璧等高等玉制品大。
先秦考古学家吉琨璋告诉记者,能按包来买古珠,应该主要在云南、四川一带,集中在战国、汉代的古珠,北方主要是在西周高等级别的墓葬里才会出土古珠,流落民间的可能较少。
对于高古玉珠的鉴赏,蒋卫东用“料、工、形、饰”四个字来概括,“这也是古玉鉴赏的四个内容,说出来简单,真正去把握并不容易”。藏家也大致可从这四方面进行鉴别:
料即质料,在我国的历史上,对玉的界定,还是比较宽泛的,古代玛瑙、松石、水晶甚至琥珀、琉璃等都被称为玉。我们今天要从材料上鉴识古珠,除了要求对材料有所了解外,还必须了解到这些材料使用的“历史”。
工即工艺,古代工艺皆以手工制作,高古时期更原始,属于以石攻玉的阶段,高古玉珠的工艺痕迹特征和现当代的肯定不一样。以西周玛瑙珠为例,在光 线下观察 其孔道内壁,有一种水面在阳光下波光粼粼的感觉,这种“水光”由其钻孔工艺所决定的。因为当时钻孔工具旋转全靠人力,钻孔时在孔道内壁形成的旋纹是不规则 的,经长期穿绳佩戴自然打磨,老珠孔道内壁的水光也就形成了。
形即器物的形制,饰即纹饰,仿古、造假的“古董”很多是仿照古代图录,但每个历史时期玉器的造型、纹饰和使用方式都不一样。
此外,观察高古玉珠的钙化和蚀化情况也是一个鉴定途径。高古玉珠经过千年的埋藏通过氧化,都会钙化、蚀化。特别是高古玉珠上出现的不同程度的蚀化小孔洞,在放大镜下可观察到孔内因化学变化而形成的结晶体,这是目前任何方法都不能伪造的。
最后看沁色,真古玉的沁色都是成器后沁入的,与人为的染色有着本质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