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陶瓷 > 人物故事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同根生殊途归(组图)

人物故事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同根生殊途归(组图)

2015-07-16 11:39 文章来源:99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存世元代青花瓷器的数量可谓屈指可数,目前全球仅四百多件,国内考古发现和博物馆收藏约一百多件。其中绘有人物及故事情节的,更是凤毛麟角,因此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的出土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和武汉市博物馆收藏的传世元青花“四爱图”梅瓶格外引人关注。
湖北省博物馆馆藏的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以下简称“前者”)(图1左),2006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明代郢靖王墓。墓主郢靖王朱栋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生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洪武二十四年(1391)册封为郢王,永乐六年(1408)就藩安陆(今湖北省钟祥市),卒于永乐十二年(1414)享年二十七岁,谥号曰“靖”,永乐十三年(1415)葬于城东二十里清平村宝鹤山。王妃郭氏为明朝开国元勋营国威襄公郭英之女。郢王去世后,郭氏悲痛自尽,与夫君合葬。《兴都志》卷载:“妃郭氏,王薨之逾月,妃痛哭曰:贤王舍我以去,我寡而无子,尚谁恃邪?念自幼嫔贤王侍如宾友,今安忍独生乎!乃整妆对镜,自写其容,付谨密宫人掌之。云:候诸女长成识母之遗容也,遂自尽。朝廷闻而贤之,恤典加厚。”这件梅瓶出土时就放置在王妃郭氏的棺木前端棺床下方,见证了这位王妃为夫殉情的凄婉故事。


\

图1

隔江相望的另一件传世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以下简称“后者”)(图1右)在20世纪80年代由武汉市文物商店从一位钟祥市市民处收购,现藏于武汉市博物馆。笔者有幸收集到两个梅瓶的局部图片和相关资料,以下分别从造型、胎质、釉色、纹饰等四个方面进行比对。

造型方面,两件梅瓶的尺寸极为相近,整体造型也十分相似:小口外侈、短颈、丰肩,上腹圆鼓,下腹渐收,矮圈足,足微外撇。

胎质方面,两者均胎体厚重,有明显接坯痕。从器底观察,平底浅圈足,胎质较疏松,颗粒状明显,白中泛青;前者有明显的火石红,后者底部中心有“糊米底”现象,且见明显旋坯痕。

釉色方面,两者均白釉泛青,青料浓艳,有黑色结晶斑,不同之处在于前者青花发色淡雅青翠,而后者显得偏蓝偏深。

纹饰方面,两者的纹饰布局完全一样,都分为三大部分:肩部绘凤穿牡丹纹;腹部是四处海棠形开光,分别绘有中国古代四位高士闲情逸致、恬静自然的场景,即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鹤,所绘人物形神兼备,特征鲜明,衣纹用笔潇洒自然,陪衬的景物结合主题,四组画面均可谓情景交融,每层纹样分别由花瓣纹和卷草纹相间,颈部最上一层纹样为卷草纹;胫部为带大括号的莲瓣纹,莲瓣中有垂叶状的祥云纹。其中主题纹饰“四爱图”虽然题材和内容相同,但在一些细节处理上还是有些许差别的。

首页上一页12345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