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陶瓷 > 漫谈定窑瓷器和古代枕头:“花瓷瓯”与“美人枕”(图)

漫谈定窑瓷器和古代枕头:“花瓷瓯”与“美人枕”(图)

2015-07-21 11:18 文章来源:99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宋代定窑瓷器质地精良且产量大,所以传世器物亦十分丰富。当时定窑的烧造工艺都用一种耐火容器——匣缽。通常是一个匣缽内盛入一件瓷坯,但定窑的瓷工创造了“覆烧法”,他们在一个匣缽内用多层垫圈叠放数件器物,这种方法既能提高产量,又能节约燃料。用这种方法烧制出来的盘和碗,口部均无釉,俗称“芒口”,为弥补此不足之处,当时的制瓷匠往往在器物口部镶上金银或铜。

古代枕头大多僵直

宋代定州窑生产了大量的美人枕,拙朴可爱,为民间所喜闻乐见,但无论是木枕还是陶枕,其“质坚性凉”会影响睡眠质量,妨碍血脉畅通。古代的枕头大多僵直,不符合人体头颈部位应有的曲线和坡度。今人恐怕不能理解古人何以有高枕无忧之乐。不过,无论是古代的绘画、泥塑,还是木雕、石刻,凡是出现人物的造型,大多是缩颈伛偻屈背的形态,可见古人的创作并非空穴来风,这同古人普遍使用高枕有着因果关系。

枕头有几千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说文》云:“枕,卧为所荐首者也。”《唐书·五行志》载:“韦后姊七姨嫁将军冯太和,为豹头枕以辟邪,白泽枕以辟魅,伏熊枕以宜男,亦服妖也。”这反映了唐代的婚俗与吉祥祈福的愿望。

枕字从木,可见古枕是一段木头。如果木枕头为圆木,那么枕着入睡时易滑落惊醒,这就是古时的“警枕”。东汉末年,蔡邕写有《警枕铭》一文。此外,五代越王钱镠在营中不敢安寝,睡时用一个大铃铛作为“警枕”。北宋司马光用警枕睡觉,惊醒后即读书、写作。

古枕大多形如箱箧,长方而中空,内可储物。据《越绝书·外传枕中》云:“以丹书帛,置于枕中,以为邦宝。”又据汉书《刘向传》载:“上复兴神仙方术之事,而滩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古枕不仅给文人兼作书箱,而且也为富贾收藏金银和侠客存放防身刀剑之用。

至宋代,“枕帏”一词常见于诗词,可见有布质的枕头出现。布枕内可储入芳香干花,自然有美梦相伴。黄庭坚写道:“名字因壶酒,风流付枕帏。”枕帏也被称为枕囊,如“风流彻骨成春酒,梦寐宜人入枕囊。”其实,宋代流行卧“枕帏”的风俗始于唐代。将香花缝入布囊中,这也是今人崇尚的药枕。元代文学家马祖常也赞道:“半夜归心三径远,一囊秋色四屏香”。枕着散发花香的枕帏睡觉,那是很舒服的。

古人的亲人死了,用枕土块来表示悲痛,这样的土块叫作“枕块”。只是《红楼梦》中的“籍草枕块”原是做做样子,说明作者写得深刻:“迎宾送客等事,近亲只有邢大舅相伴未去,贾珍贾蓉此时为礼法所拘,不免在灵旁籍草枕块,恨苦居丧,人散后,仍乘空寻他小姨子们厮混。”当然,与枕有关的词,最深入人心的就是“一枕黄粱”,其带有规劝人生的味道。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