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玉器 > 鉴藏:玉器家族话玉韘(图)

鉴藏:玉器家族话玉韘(图)

2015-08-19 11:44 文章来源:新浪收藏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韘,玦也,能射御则带韘”

何谓佩韘,《说文》记载:“韘,玦也,能射御则带韘。”即指佩韘是表示具有射御的能力。此外,古人还认为佩韘表示佩戴者有决断事物的能力。

在商代时期,就出现了早期的玉韘,其形呈现筒状,外饰兽面纹,有一道横向凹槽,既有套于手指扣弦拉弓的功能,又有佩带于身的装饰作用。到春秋战国时 期,玉韘变短,外带勾榫,成为纯粹的佩玉。至汉代时,玉韘神秘的光环渐渐消失,且原先的功用逐渐弱化,演变为一种装饰品。到明清时期,玉韘就演变为人们常 见的玉扳指。

据考证,玉韘在商代便已出现。1976年,河南安阳商代晚期殷墟妇好墓出土了一件玉韘。此韘呈圆筒形,下端平齐,上端有斜 口,可以套入成年人的拇指;正面用双钩线纹饰兽形,兽口向下,细长眉,菱形眼,两耳向后;有一对尖角,器身延伸于两侧且略上竖,尾下垂,短足前屈,足端有 三爪,兽鼻两侧各有一圆孔;背面下端则横刻一凹槽,用于容纳弓弦。这件玉韘既可套在拇指上又可用于勾弦,当系实用器。

据《诗经·卫风·芄 兰》古诗记载:“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据推 测,在西周,韘这种佩饰器具已经流行。不过,西周的韘实物迄今尚无发现,倒是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多有发现,由此可见,当时这种佩韘已颇为流行。

春秋战国时期,玉韘的基本形状为上端呈圆形,下端横截面呈鸡心形,其兽面纹、卷云纹作主要装饰,与商代玉韘颇为相似。其区别在于:春秋战国时期,玉韘 形制较矮,形状犹如指环,后端中部有一尖状凸起,一侧端还有一倾斜向上的柄状凸饰,但凸处饰有凤头形或兽面,不过已趋于抽象化。由此可看出,春秋战国时期 的韘形器和商代有很大不同。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韘还有一个明显特征,即因形制短矮无法容纳勾弓弦的横向凹槽,另外表面雕有纹饰。这些都反映出玉韘已不能用钩弦和套在拇指上,仅仅是作为一种佩戴于身上的装饰品而已。

两汉时期的韘形玉器已十分流行,纹饰也极富变化。西汉早期主要有两种韘玉,一种是保留了较多的东周战国时期韘形玉器的特征,上端一侧有柄形凸出,器 身扁平且有凹面,纵截面呈弧形;另一种是仅少数器身仍保留凹面,大多数的器身为扁平。另外,玉器中孔已向小的方向发展,且一侧转向中央,而兽面纹也已消 失,同时,开始流行单线阴刻卷云纹;器身左右均有呈附耳状的凸饰,形制多样,有变形卷云状和简化凤鸟形。此外,透雕在韘形玉器中也有所反映,而器身和器孔 的变化都是因为从实用演变为装饰器具所造成的。

到西汉中期,韘形玉饰又有较大的变化,主要是玉器两侧与凸饰愈趋繁缛,也有部分雕成龙凤一 类吉祥动物形象。与西汉中期以前相比,西汉晚期的韘玉器身变得狭长,中孔较小,或者大而呈椭圆形;两侧的凸饰和凸饰透雕比以前更为成熟,所琢成的龙凤更细 长弯曲,姿态优美生动。

东汉早期,玉韘的“鸡心形”器身四周均饰凸饰,上面被琢成浮雕与圆雕相结合的双螭,外侧轮廓近于椭圆形,鸡心上端 仍有尖状凸起,但被韘身所包围,因此往往被人忽视。该器中孔已变大呈椭圆形,与西汉韘玉差别较大。到东汉晚期,则保留了部分早期特点,但也有一些新的因 素,如中孔作长椭圆形,孔边缘有棱状凸起,双螭的螭头琢制较为突出,往往一螭则配上缠绕的凤。东汉以后,韘形玉器就极难见到,偶有出土也不太引人注意,不 过使用年代很长,据说,在清代康熙年间的墓中也有出土,除形制有些像汉晋的器身外,那种浮游于清波中的鸳鸯纹饰与汉晋风格大相径庭。

陶兆峰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