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襄和夫人
改革开放以后,他用十年时间跑房管所和“落实政策”办公室,让小院里住户减少到三家人,但最后还是因为不堪其他住户敲铁皮噪音之苦,被迫搬离。
1998年,香港友人庄贵伥为纪念父辈,愿出资购买王世襄将珍藏的明清家具,捐赠上海博物馆。王世襄开出的条件只有一个:这《明式家具图录》上的80件家具,要一件不留地捐献给上海博物馆。而自己只要十分之一的钱——够在北京城买得起一套公寓就行。
随后,王世襄便从芳嘉园搬迁到了迪阳公寓。不久,芳嘉园先于它的主人在京城消失。
王世襄先生在传媒与大众里走红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情,而后来的收藏热、传统文化热更是将先生的声望推向又一个高峰。
王世襄学识渊博,对文物研究与鉴定有精深的造诣,但王世襄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研究学者,他的着作专业性都非常强,但是,他研究的基础是兴趣。
他的专业水准是在常年的兴趣中、在不断赏玩的过程中点滴积累起来的。
王世襄研究的范围很广,涉及书画、雕塑、烹饪、建筑等方面。他对工艺美术史及家具,尤其是对明清家具、古代漆器和竹刻等,均有深刻研究和独到见解,对古典家具的研究,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
他注重长期的实践考证,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迄今为止已写出专着10余部,论文90余篇。
2000年,86岁的王世襄将自己一生所写的大部分文章交由三联书店以《锦灰堆》为名出版,书中涉及家具、漆具、竹刻、工艺、则例、书画、雕塑、乐舞、忆往、游艺、饮食、杂稿等十二类。
这套奇书出版后一纸风行,成为从事收藏和鉴赏者的必读书,半年内重印4次。
“名士风流天下闻,方言苍泳寄情深。少年燕市称玩主,老大京华辑逸文。”着名翻译家杨宪益曾经为这位多年至交赋诗一首,短短四句,道出了王世襄最精髓的人生故事。
2003年10月29日,王世襄相依为命、患难与共几近60年的夫人袁荃猷因病故去。
同年11月26日,中国嘉德开槌拍卖“俪松居长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国艺术品”,专场所拍都是王世襄将夫妇倾半生精力孜孜以求、精心收藏的古琴、铜炉、佛像、家具、竹木雕刻、匏器等文物精品。
王世襄在收藏这些藏品时,既无显赫的社会地位,又无雄厚的资金支持,全凭自己的学识与眼力,点点滴滴集腋成裘,其间付出的心血与精力非“甘苦”二字可以道出。
这些藏品几乎每件都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动人经历,王世襄把它们一一着录于《自珍集》中,取敝帚自珍之意,将其中故事娓娓道来,令读者观之心动。
有收藏家说,俪松居藏品如到了常人手中,如无《自珍集》的诠释,其市场表现定会大打折扣。当然,收藏家们收藏的还有一份王世襄、袁荃猷在文物界、收藏界特有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