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墨
古墨收藏大有钱途
墨是中国传统书写工具,从古至今一直作为书写、绘画、传拓和印刷的基本颜料。墨的发明、制造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传承起过重要作用。墨的发明也是印刷术发明的必要前提,它对社会思想、文化传播贡献巨大。
唐代制墨业已十分兴盛。当时墨工对造墨技法、造型、题识、墨模雕刻都很讲究,出现了祖敏、奚超、奚廷珪等著名制墨匠人。南唐时,徽墨声誉渐起,深得士林称道。自汉至唐,多为烟墨,宋代发明了油烟墨。1977年在江苏武进南宋墓中出土了半枚叶茂实制作的油烟墨,墨样朴实雅观,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明代制墨业更加发达,当时的制墨中心在皖南,代表人物有歙县的罗小华、程君房、方于鲁,休宁的汪中山、邵格子等,所制名墨各具特色。明末清初,制墨名家有汪鸿渐、叶玄卿、程公瑜、吴天章、胡星聚、程凤池。曹素功和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被誉为晚清的四大制墨名家。
因古墨难以保存,唐宋墨已很难见到,明墨传世的也已凤毛麟角,价格惊人。收藏者多以清墨为贵,清代墨以徽墨最为著名,安徽产墨中心是徽州、歙县、休宁与婺源等县,现存的墨锭多以徽墨为主。而且,清代制墨名家辈出,其中精品也绝不下于明墨,且传世较多。
墨有实用墨和观赏墨之分,流传于民间的大多数都是普通的墨条或墨块,目前古墨极品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好的古墨集诗、书、画、印、雕刻、造型艺术和制墨工艺于一身,既有实用性,又有观赏性,因此更难找到。
通常来说,除墨汁外,古墨多为固体状。一般根据墨的材质和图案主题内容,依次分有御墨、贡墨、文人自制墨、集锦墨、彩墨、礼品墨、纪念墨、药墨等多个品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