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七瑞兽葡萄镜
与汉代铜镜多为“黑漆古”大异其趣的是,唐代铜镜中银锡成分增多,颜色净白如银,人称“水银古”。
铜镜一般呈圆形,正面磨砺光洁,背面有纽可以穿系,便于掌握。“磨砺光洁”,不就是磨镜吗?所以磨镜这一行当就应运而生了,因为处于产业链的下游,磨镜人的地位就不可以超过刻模人和铸镜人,更不可能超过设计图案的画师。
像《聂隐娘》里的磨镜少年,“但能淬镜,余无他能”,武功不如美娇娘是他的软肋,不过能将一面脱模时其外形比较接近一张葱油饼的铜镜研磨到“鬓眉微毫可 得而察”的最佳状态,可以最大限度地反映美人的面容,差不多也算一时之技了。在古代典籍或传奇小说中,对磨镜人的描写几乎为零,谢谢导演侯爷,他让我们感 性地看到了一个据说从东瀛来到中土,像中了六合彩似地交上桃花运的“磨镜人”。
磨镜之难,难在将镜面磨到光可鉴人的程度,更难在磨出一定的凸度,使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出比实际影像更大一点的信息。这原理就像汽车的反光镜,恰当的凸度 可以扩大视野。镜子越小,凸度也相应增大。当然,过分夸张的凸度也会让人的面容失真,脸盘大,鼻子大,额头低,嘴巴扁扁的。但在那个时候,能将眉毛画清 楚,额头上的花钿贴到位,就相当不错啦。
所以,磨镜人要将平整的镜面磨出一定的凸度,就需要技术和经验啦。
再说说靠工具什么打磨铜镜。古代没有砂轮和砂纸,难道要在石板上研磨?据沈从文考证,一开始是用细细的毛呢使劲摩擦,使镜面产生反光。到了西汉以后是用 水银和锡粉调和而成的研磨粉,劳作现场就比较脏,而且水银与锡粉都是有毒的,弄不好这种粉尘就往磨镜人鼻孔里钻。想想聂隐娘的老公是在没有任何劳防措施的 情况下挣饭钱,回家后再去污染美娇娘,真要为她掬一把伤心泪了。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