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这个小摊,看起来好像是在卖花。宋朝市民以插花为生活时尚,汴京的春天,“是月季春,万花烂漫,牡丹芍药,棠棣香木,种种上市,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开,歌叫之声,清奇可听”。今日的城市“小资”大概也莫过于此。
汴京自东水门外七里至西水门外,共有13座桥,唯有虹桥、上土桥、下土桥三座桥梁是木结构的拱桥。画卷中描绘的虹桥究竟是哪一座?学者历来对此莫衷 一是,余辉采用俯视视角,将画卷还原为城市地图,结果发现与当时的汴京地图完全对不上。画中桥头并无桥的名字,城楼也刻意略掉名字只可隐隐见到一个“门” 字,另一方面,画卷中出现的店铺与酒楼名字,均无法在《东京梦华录》中查到。显然,这是张择端有意为之的选择,图中所绘景致风物,是经过提炼概括的实情而 非实景。
整个北宋,谏议制度相对开放,除了臣工的进谏,一些小吏的婉谏也可上达天听。神宗年间,郑侠派人所画的一幅《流民图》,直接导致了权相王安石的下台 和新法的中止。有前例可循,可以推想,张择端也想通过这样的盛世危图,向宋徽宗委婉谏言,他相信深谙艺术的徽宗怎能不解画中深意?然而当时已距北宋覆灭不 到20年,溺于玩乐、嗜好工笔精巧画风的徽宗,没空琢磨也不会喜欢《清明上河图》。没过多久,他便把这幅画赏给了向氏后人。
《清明上河图》的细节读之不尽,画卷中还隐藏着诸多细节等待解码。“艺术史研究已经进入细读、精读与深读的时代,单纯的泛读与粗读已经无法满足研究的需要。”余辉说。
(本文写作参考了余辉《隐忧与曲谏——〈清明上河图〉解码录》,曹星原《同舟共济——〈清明上河图〉与北宋社会的冲突妥协》,赵广超《笔记〈清明上河图〉》,陈诏《解读〈清明上河图〉》等书)
作者:艾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