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 春秋青铜盘
匜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仪礼·士虞礼记》:“淳尸盥,执盘西面,执匜东面,执巾在其北,东面,宗人授巾,南面。”《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怀嬴)奉匜沃盥。”孔颖达疏:“匜者,盛水器也。”其形制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瓢,前有流,后有鋬。
春秋青铜匜(图1),通高16.5厘米,长35厘米,器深10厘米,壁厚0.5厘米。前部有宽流,流槽较长且弯曲,口缘较直,深腹圜底,下具四条龙形足,龙首朝下,耸背承托器底。后部龙形鋬从下躬身蜿蜒而上,龙吻衔口沿作探首状,卷尾,体躯有鳞纹,龙首有双角。口沿饰变形兽体纹,腹部饰瓦纹。此匜造型稳健,铸造规整,特别是龙形鋬生动传神,为春秋时期青铜器中的上佳之品。
青铜盘最早出现于商代早期,战国时逐渐消失。西周中期前段流行盘盉相配,西周晚期到春秋战国则多为盘、匜相配,战国以后,沃盥之礼渐废,盘亦被“洗”替代。
春秋青铜盘(图2),通高18.5厘米,口径36.7厘米,盘深7厘米,壁厚0.7厘米。该盘平口折唇,浅腹,对称卷尾兽形附耳,平底,圈足,圈足外铸三个裸体人形足,以头部和肩部支撑盘身。腹饰窃曲纹一周,耳饰鳞纹,圈足亦饰窃曲纹。与现存美国芝加哥博物馆以三裸体侏儒为足的盘十分相似,在1939年间,山东莒县出土的方形器(现藏山东省博物馆),器盖上一男一女裸体对跪,底下以六裸人为足,风格与此盘亦极相似。
古人一手拿着这兽形鋬,一手扶着匜身,将水倒入配套使用的青铜盘中。历史发展到今天,如果在家中宴请客人,主人便会倒好洗手水、递上毛巾,这就是典型的古代沃盥之礼遗风。这套盘、匜,不仅形制优美,造型独特,充分体现了当时青铜工艺中先进的铸造技术,并且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