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玉器 > 翡翠老货制作工艺精细用料讲究假货少(图)

翡翠老货制作工艺精细用料讲究假货少(图)

2015-11-30 11:32 文章来源:新浪收藏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朝珠

清代朝服上佩带的珠串。朝珠是清朝礼服的一种佩挂物,挂在颈项垂于胸前。朝珠共108颗,每27颗间穿入一粒大珠,大珠共四颗,称分珠,根据官品大小和地位高低,用珠和绦色都有区别。

翎管

清朝的官帽,在顶珠下有翎管,用以安插翎枝。按大清律例,文官至一品镇国公、辅国公得用翠玉翎管;武官至一品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得用白玉翎管。故在清代,佩带翡翠翎管和白玉翎管常为一品文武高官的象征。

帽正

又叫帽准,俗称“一块玉”,属于帽子上的装饰物。多为正圆形,上大下小扁而平,底下有象鼻眼,缀在帽子前面,戴上时对准鼻尖,所以叫“帽正”。值得注意的是,清朝帽正才流行,代表着正人君子以玉比德。

“清代、民国旧藏翡翠展”于11月24日~12月1日在广州市文物总店举行,展出了400多件清代、民国时期的旧藏翡翠、玛瑙作品,包括项链、串珠、坠饰、耳饰、戒面、戒指、胸花等,更有现代已不再生产的品式,例如朝珠、翎管、帽正等。据介绍,旧藏翡翠,制作工艺精细、用料讲究,而且没有假货。

翡翠享有“皇家玉”美誉

翡翠的传入时间一直备受争议。有言论认为,早在公元前二世的汉武帝时代翡翠就已经传入我国,其中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以及著名天文学家张衡都有在其学说中提到翡翠,这些都是有力的证据。同时,亦有言论认为翡翠的传入时间不会早于明末清初,他们的证据是:在考古挖掘中尚未发现清初之前的翡翠饰品。因此,对于翡翠的传入及其历史,一直都众说纷纭,却没有论断。英国历史家根据考古资料判断,硬玉的传入时间是在18世纪,在当时是先传入中国云南。而大多数人认同的是明代以后翡翠才传入中国。

“每个宝石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历史,翡翠也一样。”广州市文物总店副总经理蒋斌告诉记者,翡翠到了清朝才身价倍增:“清代是翡翠最鼎盛的时期,这主要源于贵族,尤其是慈禧太后对翡翠的喜爱有加,也使得上等翡翠有了‘皇家玉’的美誉。”蒋斌介绍,翡翠在中国人的心里,是君子的代表,她蕴含着东方文化的神秘气息:“翡翠被视为珍品,其一翡翠多彩,吸引人,其二就是翡翠的硬度高,可以雕刻成各种形态,其三人们认为翡翠可以‘护主’。不管是什么原因,翡翠在中国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翡翠文化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而且深入人心。”

老翠工艺精细 用料讲究

旧藏翡翠,也就是行家们俗称的“老货”、“老翠”。“翡翠老货和新货,是以制作年代划分的。清代至民国时期制作的翡翠首饰,谓之老货,现代制作则为新货。翡翠老货和新货在品种、用料、工艺上有很多不同。例如,翡翠老货中有一些品种现代已不生产了,如朝珠、翎管、帽正等。那些继续生产的品种如项链、串珠、坠饰、耳饰、戒面、戒指、胸花等,在款式上也有许多不同。”

蒋斌介绍,翡翠老货制作工艺精细、用料讲究是其特点:“翡翠老货用料一般很高档,没有假货。原因有三:一是当时翡翠原料较丰富,品质较优。当时世界上只有中国人喜欢翡翠,翡翠籽料的销售对象只有中国,无论是缅甸的进贡品,还是商人从缅甸购进的商品翡翠籽料,都是品质较优的高绿品种。二是翡翠老货中的高档品,都是宫廷、王公大臣所用。许多翡翠首饰出自内廷造办处玉作或民间制玉高手,为争奇斗富,制作时不计工本。像清代全绿的翡翠珠串,都是买了很多的翡翠料,精选绿色,用打钻取芯法将高翠料取出,再磨出珠圆珠的。这样取料,品质当然很高,可以说是用做两块戒面石的翠料去做一粒珠子,再加上磨制时的损耗,翡翠了浪费得极多,所以制作一串翡翠珠子的成本是非常高的,现在已经不可能这样做了。三是翡翠老货中假货极少。翡翠在清代是流行于宫廷和上层社会的新玉种,流行年代短,翡翠制品不存在仿古做工,替用材料还没有人使用,优化翡翠的工艺要在20世纪80年代才出现,故而没有假货。”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