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国外研究所的合作中,敦煌也培养了自己的人才队伍,掌握了科学的文物保护方法
科学研究,修复不是最后一步
通过对85窟的透彻研究,敦煌的保护修复团队在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的合作中掌握了一套科学的文物保护方法。在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看来,研究方法是这种合作的最大收获。“在这个过程中,敦煌也培养了自己的人才队伍。”他说。
“过去我们看到病害,可能只是做简单的分析,用的材料和工艺在每个洞窟都差不多。但是与外国机构合作以后,我们才发现,调查一定要充分。只有把病害发生的机理找出来,才能对材料进行筛选,进而是实验、评估,之后才是修复。”王旭东对第一财经说。而对壁画进行修复也不是最后一步。“修复之后,还要进行长期的观测,观察效果,总结问题。”
敦煌的修复,不光有敦煌研究院几代人的摸索,也有来自外部机构的助力。1987年,敦煌研究院建立了与东京文化财研究所的合作。1988年,经时任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驻华代表泰勒介绍,敦煌研究院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建立了联系。两年后,国家文物局和盖蒂正式签订了支持敦煌莫高窟的协议。这一合作,便是25年。至今,盖蒂保护研究所依旧保持着一年两次的造访频率。
“敦煌研究院是我们在世界各地最好的合作伙伴之一。”盖蒂保护研究所博士内莫·阿根纽曾在一次公开讲话中介绍:双方从最初针对环境监测、风沙防治进行的合作,发展到后来的壁画保护、壁画颜色监测、薄顶洞窟加固、《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编制,一直到现在的莫高窟游客承载量研究等一系列项目。
“与盖蒂保护研究所的沟通相当顺畅,双方都不会隐瞒自己的想法。”樊再轩说。作为一线保护修复人员,他的最大感受与王旭东相似:“最重要的是学到了一套规范的方法。他们很重视前期调研,对病害机理做深入调查,制定保护程序,研究保护材料与修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