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说起壁画,撞入脑海的应该是大名鼎鼎的敦煌和山西永乐宫,或是甘肃的麦积山石窟和新疆拜城县的克孜尔千佛洞。其实,就在北京西郊的法海寺,就深藏着国之重宝的明代壁画,遗世而独立。”
著名学者王伯敏在其所著《中国绘画史》一书中指出:“法海寺壁画,虽然是15世纪中期的作品,但可以同敦煌的宋元壁画媲美。”
一个雾霭薄云的冬日午后,我发现自己有幸与历史的遗珍又来了一场偶遇。漫步游走在北京西郊不算整洁的道路上,一个擦肩而过的指示牌标注了三个小字,法海寺。顺着小路蜿蜒寻去,地势渐高,视野豁然开朗。古柏参天,杂花生树,绿意拒绝在冬日中谢幕,拥着潺潺溪水跳着停不下来的华尔兹。真是一个能让人透气的所在。
这一刻,仿佛我和古人心有灵犀,他的名字叫作李童。五百多年前的一场酣睡美梦中,一位白衣老者告诉这位皇帝的宠宦,没有比这块风水宝地更适合建造梵刹来报答皇恩了。李童醒后,立即向乡人打听,得知这里是龙泉古刹的旧址,顿时兴高采烈,仰天长拜,“神佛助我,吉莫大焉。”
位于北京西郊翠微山南麓的法海寺。
诚心是一切行动的根源。这位御用监太监倾囊而出,招募邀请汉藏两族官员僧众共同设计建造,这座由英宗皇帝钦赐寺额的“法海禅寺”在正统八年(1443年)的一个秋日圆了李童的梦。
两年后,英宗皇帝又颁赐法海寺《大藏经》一部,并恭刻“圣旨碑”立于藏经楼前。碑文记载,“皇明敕谕”,“兹以一藏安置法海禅寺,永充供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