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 (李说当然684)这面镜子谁敢照?

(李说当然684)这面镜子谁敢照?

2015-12-19 23:35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作者:李建军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20151220a.jpg

 

昨天,应邀前往国家大剧院,观看国家大剧院开幕八周年的大戏首演,剧名叫《正考父》,是一出新编历史京剧,等我看完全剧,不由对这出新编历史京剧赞叹不已,无论是该剧的核心思想到全剧的戏剧创作、唱腔设计、灯光舞美等等,美轮美奂。在创作上,可以看到所有演职人员动用了一切艺术手段和观念,使京剧这门古老的表演形式真正的活了起来,生动而感人。赋予一个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古代的故事,有了时代的感染力和新的生命力。

 

正考父是孔子七世祖,春秋时期宋国大臣。曾连续辅佐宋国戴、武、宣三代国君,为三朝元老,官拜上卿,德高望隆。难得的是,他身居高位,却能清廉自守、修身谨严,官位愈高愈是谦卑,律己愈苛。在家庙的鼎上,正考父铸下31字铭文:“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用现在的大白话说,也就是一个辅佐过三代皇帝的元老,依然保持着爱民亲民、恭俭清廉的品行,在家庙的鼎上铸下了自律的铭文:我曾经三次被皇帝任命为上卿,每一次都是诚惶诚恐,第一次是弯腰受命,第二次是鞠躬受命,第三次是俯下身子受命。平时总是顺着墙根儿走路,生怕别人说我傲慢。尽管这样,也没人看不起我或胆敢欺侮我。不论是煮稠粥还是熬稀粥,都是在这一个鼎里,只要能糊口度日就满足了。正考父以这段铭文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以此来教训子孙。


20151220b.jpg

 

在中国历史上,正考父作为严以修身、恭俭从政、忠义传家的典范而被敬仰,他的事迹见于《国语》、《左传》、《史记》等多种史籍。新编历史京剧,通过动听悦耳的唱腔、精湛的表演,彰显了古代先贤们的崇高情怀。《正考父》剧中的生动情节不仅彰显先贤的崇高人格与情怀,同时也折射出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给当今官场提供了一面镜子,试问,今天的官场,有几个官员能站在这面镜子前而不汗颜的?

 

新编历史京剧《正考父》首演之日,座无虚席。全剧充满古风、古韵、古意,正如主创团队所说的“七分传统、三分古风”,在戏剧艺术上营造出了中国古代的诗意之美。大气、简约的舞台,为演员的表演提供了极大的发挥空间。在表演的处理上,既激活了传统戏剧的程式,又不缺传统的根本,尊重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赋予京剧艺术新的时代风范。


20151220c.jpg

 

作为一个文化学者,我只能在中国文化影响力的语境下,来审视新编历史京剧《正考父》,显然是一种正能量的传递,无论是从作者的立意到戏剧舞台的创作,将远古的历史生动的展示在世人面前,以恭俭、清廉的正考父故事,抒发了“官高不可忘根本,根本原在民心栽”的从政心态。以高古、雅致的舞台表演艺术,深深感动了观众。在整剧的演出中,喝彩之声不断,是近十年来,在中国京剧舞台上少有的感人之剧。

 

中国文化的现实作用,需要我们从内容和形式上去创新,作为国粹的京剧,绝不是单纯的继承,必须突破保守和守旧的时弊,与其他文艺表现形式一样去与时俱进。无论是是哲学意义还是从美学意义上讲,都要有现代性,都要去追求新的生命力,新编历史京剧《正考父》的成功,就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成果,因为《正考父》紧紧抓住艺术生产这一中心环节,推出了一出具有时代教育意义,又能折射民心所向的好戏。

 

李建军写于中国文化研究会

2015年12月19日北京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