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王福州:以创造精神振兴传统工艺

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王福州:以创造精神振兴传统工艺

2016-01-28 16:05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品理财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机器化生产的优势是明显的:生产工序的分解提高了生产率,同时机器化生产还具有精确性、计划性和有序性;其劣势亦显而易见:批量生产的形式过于单一,难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手工技艺的废弃改变了人和社会的结构,以及人与造物之间的关系。从深层意义而言,生产方式决定着人们对生产的态度和反应,以及人与物的情感关联,甚至人对世界的认知——从这一角度来看,机器生产和手工技艺的特质应该得到互补,将机器生产的精细准确渗透于手工再生产的环节,将机器生产的科学性、精确度和手工艺品的差异性、个性化进行有机整合,让机器和手工的特质在互补中实现创造性转化。

从目前非遗传承的链条来看,传承人群自身的审美修养、知识结构和技能短板仍然十分明显;面对营销手段的多样化,手工的多款式小批量生产难以应对机器化的大批量翻单。从市场需求的多样化来看,如何让手工供应链条具备足够的弹性,实现柔性化生产加速,让部分生存困难的遗产项目摆脱困境,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

我们需要以传统工艺类非遗为源头索引,积极探索文化遗产活在当下的具体路径,让非遗焕发活力并融入现实生活。比如,依托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和研究基地,对适宜生产性保护的项目实现延展性保护,扩大传承人群研习培训,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将先进的设计和审美要素注入传统手工技艺,防止生产与生活、价值和艺术的割裂,赋予传统手工技艺以新内涵,逐步将生产性保护引向深入,实现工艺传统的复活与振兴。

重视实用性与艺术性之间的互相促进

进入新世纪之后,文化遗产的价值日益凸显,手工技艺不但没有销声匿迹,相反以多种姿态在现实生活、高端市场和创意产业里呈现勃勃生机。传统工艺的振兴是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将代表21世纪的创意生产力,在产业模式的转型升级中发挥重要作用——实用基础上的创造,应该在传统工艺的振兴中书写新的篇章。

传统工艺包孕着农耕文明的丰厚积淀,在经历了多重起落之后,于手工艺、工艺美术、装饰艺术、设计艺术、非遗、文创等概念中呈现出复杂凌乱的形态,或因设计的介入更具现代感,或因非遗的保护更强调手工特性,或因创意的加盟向产业转化……总之,传统工艺在诸多领域的碰撞中,其艺术、创意的因素被凸显,而实用的、功能性的因素被忽略。传统工艺的振兴,应当脚踏实地,在产业链上的设计、生产、销售、展示、收藏和消费等各个链条上,实现以实用为本的创造性转化,并形成压力传导,促使包括管理者在内的相关人群都要完成从审美主体到价值判断主体等角色的变化,推动传统工艺适应时代的多样化需求。

传统工艺具有催生新的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可能,其振兴最终要靠市场和生活来推动,但技艺的传承是根本。长期以来,工艺制造、工艺美术的教育、学术研究等各行其道,致使生产和教育严重割裂——真正的技艺高手在民间不在学院,消费需求和市场支持也不完全取决于学院,但审美和设计作为抽象性的生产创造,又离不开学院教育的支撑。因此,传统的师徒传承和民间传承虽然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但学院教育也不可忽视。30多年来,我国开展设计专业教育的高校已发展到近2000所。以学校为基地对传承人群进行研习培训,可以发挥学院教育的优势,从文化和审美的角度提升受学者的素质,以贯通教育、学术研究和行业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培养既有手艺又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传统工艺是造物的文明,手工技艺与社会生活已交织数千年。机器虽然可以部分替代手工的职能,但人类永远无法割舍对手工的情感依赖。我们应以更加宽阔的心胸对待古今中西的文化交融,以实用为基点思考传统工艺在当代的传承、保护与再生产,进而思考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生活方式与造物文明变迁。我相信,将传统与现代融通,把机器生产的科学性、精确性同手工生产的差异性、创造性进行整合,让实用与创造互相激发,是保护文化遗产、振兴传统工艺必不可少的力量与源泉。

(作者为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王福州)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