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杂项 > 石头成精:砚台的变形记

石头成精:砚台的变形记

2016-02-01 12:45 文章来源:新浪收藏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割据混战的动荡时期 砚质和砚形发生变化

随后进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砚台不仅继承了诸多砚形,而且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出现了以四足石砚为代表的时代作品,并且为隋唐时期砚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三国时期,石砚、陶砚依然是砚发展的主流,同时也出现了新的砚种。安徽的马鞍山朱然墓中出土的一件砚台,是在砚台上涂黑漆,并掺有沙粒,伴有沙粒是为了使研磨时更为粗糙便于下墨。这种砚台类似于清代所见的漆砂砚,在当时非常珍贵、比较少见的。

到了西晋,青花瓷被运用到砚台当中,瓷砚的成熟和发展也是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征,三足青瓷砚,是南方地区最主要的砚台特征。在北朝时期,砚面雕刻逐渐兴起。到了隋唐时期,文化繁荣,国力强盛,促进了文房用具的飞速发展,箕形(簸箕形状)砚台应运而生。此后,宋王朝建立,结束了晚唐割据的局面,文化艺术领域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在唐代箕形砚台的基础上,制成了抄手式砚台。传说抄手式砚台是苏轼研究而成,而实际上,在五代时期,就已经有了这样的砚台。四四方方的砚台既实用又端庄,成为砚台史上重要的砚式。到了清代,砚台逐渐成了收藏品,材质也出现了木砚、玉砚、象牙砚、水晶砚等,凡是能见到的材质几乎都可以做砚台。但是像玉石、象牙、水晶等材质并不方便研磨,因此,这些砚台非常具有收藏和观赏性,其实用性就差很多。清代的砚台走向了巅峰。

传拓技术形成 砚与拓片相结合

传拓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之一,通常指用墨等染料将雕刻在器物表面上的文字或图案复制到纸张上,可以将文字或纹饰的凹凸对比变为色彩对比,形成了人工美和自然美的高度结合。传拓技术在中国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但非常可惜的是,南朝和隋代的传拓作品已绝迹,目前可以看到最早的传拓实物是原存敦煌千佛洞的唐太宗李世民《温泉铭》拓本,尾有墨书题记“永徽四年八月围谷府果毅儿”。目前收藏于法国的巴黎图书馆。

据史书记载,唐代的传拓早期是拓一些书法作品,拓碑、拓石刻。像唐代窦臮《述书赋》记载:“歧州雍城南,有周宣王《猎碣》(即石鼓文)十枚,并作鼓形,上有篆文,今见打本。”这里的“打本”就是我们所说的拓片。石鼓文相传是秦代的作品,记录了当时秦王游历的情景,是相当难得的文献藏品。

传拓以水墨为主要材料,墨韵精妙,气韵生动,砚台和拓片所展现出来的魅力是不尽相同的。在摄影技术还没有普及的时代,传拓技术完全反映了器物的面貌,是保存器物形象一种有效的方法。宋代以后,传拓技术盛况空前,尤其到了明清时期,传拓内容也多种多样,凡是能够见到的器物,都能进行拓片。砚台的拓片是在清代以后,拓砚的工具需要大量的墨、宣纸、打刷(打刷通常是用人的头发做成,因为头发弹性最好)、墨扑(通常是用棉花和海绵为原材料)。当时有两种比较重要的拓法:蝉翼拓,即墨色浅淡,如鸣蝉翅膀,通透淡雅;乌金拓,即墨色厚重,乌黑光泽,层次感强。随着拓片技术的不断发展,后来又出现了立体拓片,即全形拓,大体出现在清代的嘉庆道光年间。全形拓又称立体拓,是一种主要以墨拓技法完成,又辅以线描、绘画等技法,将器物原貌转移到平面拓纸上的传统技艺,最初是用于传拓青铜器。在民国时期,北京琉璃厂的一个经理,姓周,此人善于篆刻制印,当时此人被叫做“阴文周”。周先生借鉴了西方的素描和透视的手法,采用整纸的拓法,拓出的器型更为准确。

以砚为田,朝耕夕种,相磨相惜;与砚为友,相濡以沫,须臾不离。世人体验着它的功能,享受着它的艺术美。而传拓也不单是手艺活儿,更是要将传拓者的绘画功底、艺术鉴赏力完全融合到传拓技术中,是三者相结合的产物。拓片不仅是复制,更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将拓片者的情感融入其中。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