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 北方窑口绿釉刻花猴首皮囊壶 观复博物馆藏
文学形象中,在中国妇孺皆知的叫孙悟空,俗 称孙猴、美猴王,我们今天可以看到各种猴戏,都是人来模仿猴,模仿得最好的就是六小龄童。我们可以从猴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我们小时候看到耍猴的,猴子拟人 化,拿着锣就去敲,招来好多人,但近些年看不上这景象了,全国各地的耍猴艺人生存艰难。
最迟在中国的唐朝,就有耍猴的出现,估计汉朝就有,汉朝杂耍杂技非常风靡。起源于河南省新野县,今天,河南省新野县,依然有一个群体,以耍猴为生。
过去耍猴就是有很多方法的,比如,训练猴的时候,动之以情晓之以食,让它明白,想吃,就得好好表演,那么耍猴最初的时候,它是带有宗教性的表演,因为猴 子据说是马的守护神,过去认为在马厩里养个猴,就能留住马,比如有人来偷马,猴子警觉,看见生人,一顿叫,这人就不敢偷这马。所以呢,猴戏过去在祭祀的时 候,也经常用到,带有了一定的宗教色彩。后来因为猴子非常容易取悦于百姓,它就作为小商小贩招揽顾客的一种手段,比如我印象中,过去走在田间乡下,小商小 贩就随身带着一猴,这种游商带一个猴子,容易招来孩子,招来大人看两眼,顺便做个小生意,后来的马戏团里,猴最主要是表演。
成语故事
说“沐猴而冠”的人给项羽油炸了
什么叫沐猴而冠呢,就是猴子戴上帽子装人,比喻徒有其表,这个成语出自于《史记·项羽本纪》,史记中是这样的记载:客来跟项羽说,关中地区,四边都是要 塞,地也非常的肥沃,易守,可以在这称霸。项羽听了这话,就不以为然,说秦宫烧的这个都已经烧成破烂,没心思在这待,要回老家,说这发了财,富贵不归故乡 就如同穿了漂亮的衣服晚上行走,那谁看得见,所以一定要衣锦还乡。这说客背后就说,这楚人就是个猴戴上个帽子,是个土鳖,这话传到了项羽的耳朵里,把这人 给油炸了。
听到是“由基射猴”猴一下就尿了
还有个成语跟这个有关,叫百步穿杨,百发百中,这成语 一开始叫由基射猴,就是百发百中的意思。我们博物馆,有一门窗馆,这门窗馆,有一套十二片,这十二片中间的这个腰板中,是十二生肖,这每个十二生肖,古代 人有意思,他不是专门把猴鸡狗猪雕在上面,而是把相应的故事雕在上面,那么猴子故事,就是这由基射猴。这个故事春秋时期就有了,到了东晋时期开始见诸文 字,记载的是这个楚王,去这个游园,看见有一猴,就令底下的人拿箭去射它,猴子就特高兴,犯了它生命中的第二个缺点,叫嘚瑟,这时候楚王一看不行了,就命 令养由基,养由基是春秋时期的养国人,此人射箭非常准,百发百中,百步穿杨,俗称养一箭,一箭就可以制胜,楚王命令养由基射箭,养由基直接抚弓的时候,猴 一下就尿了,抱着树就哭,一想这完了。这就是百发百中、百步穿杨词的来历。
杏林集说
义猴哭坟三月而亡
清代有一本《杏林集》,里头记载了一件事,很有意思。在一个山沟子里,住着一个老头,这个老头的老伴早逝,女儿远嫁他乡,后来有个猎人,觉着老头孤寡一人,很可怜,就送了他一小猴,与他相伴。
这老头爱这猴就跟儿子一样,出门的时候都跟着,也不用栓着它,也不用捆着它,五年不离不弃,突然有一天老头去世了,猴子撒腿就跑,跑到老头的女儿家,一 进门泪如雨下,女儿问它,是不是爹去世了,猴子就点头。家里家徒四壁,穷得叮当响,到山下乡亲集资埋葬了老爹后,老头的女儿就跟猴说,让它跟她一块走,但 这猴作揖谢了,仍在老守故宅,自个儿出去摘果实,逢五天就哭一回。有人认为,猴是有时间观念的,养了五年,所以每五天就哭一回,哭得非常悲伤,三个月以 后,这猴子就卧在老头的坟前,去世了。
周村的人特别可怜它,就把它埋葬在老头旁边,立一块碑,上面写着“义猴之墓”。这个故事载于清代 的史集,这个故事传达的是什么呢?它在传达一个义字,尽管人跟猴之间,没有直接的血脉关系,但是他们之间有感情的联系,所以猴在它的义父去世以后,守住故 土,陪他一块下葬,这个故事讲的是猴有情有义。